附錄
藏文版本 | 漢文譯本 |
---|---|
_Buddhabuddhi-vyākhyota Tshad-ma rigs-kyi le-‘u | 解入中論義 |
_Sna-tshogs | 月稱 |
_Khoms | 初品 |
_Tshad-ma rigs-kyi gter gyi rgud-@bc | 入中論釋 |
入中論釋序
月稱大師基於以下理由,撰寫了《入中論釋》這部論著:
- 當時年輕的佛教後學,理解文言文的難度日益增加。
- 法尊的法文譯筆雖然精美,但在民國以來不可避免地出現了一些疏忽和版本差異,導致目前流通的譯文中仍存在著與原文不符的地方。
月稱大師一生著述甚豐,其中最著名的論釋是《中觀根本明句釋》和《密集明燈釋》,這兩部論釋被譽為日月的「二明論釋」。月稱大師在南印度弘法期間,多次在恭軍那國破斥外道,使之歸依佛教。
序言
本文對月稱大師的生平事蹟進行了考證,並將《入中論釋》的藏文版本與漢文譯本進行了對勘。
本論文將從多個角度探討《入中論釋》的思想體系,包括其與中觀思想的淵源,與其他佛學流派的異同,以及對後世佛學的影響。文章的結尾部分將梳理《入中論釋》這部論著的傳承歷史,並重點介紹其在藏傳佛教中的傳播與研究情況。
論述
《入中論》,是印度中觀宗應成派大師月稱所著,是月稱大師對龍樹《中論》的註釋之作。其中,月稱大師運用中觀獨特的論證方法,系統地闡述了應成派的思想體系。在這部論著中,月稱大師分別從世俗諦和勝義諦的角度,深入探討了諸如緣起空性、我空、法空、自性空、無我的理念。本文將從不同的方面來論述《入中論》的思想特點,進一步廓清其在佛教思想體系中的地位。
《入中論》這部論著,對後世佛教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西藏地區也得到了廣泛的傳承與研究。藏傳佛教各派對《入中論》的研究各有特點,如:格魯派主張以「現量親見」的方法來理解《入中論》,而噶舉派則強調以「心傳心」的方式來領悟其中的深義。本文將對《入中論》在藏傳佛教各派的傳承與研究情況進行深入梳理,探討其對藏傳佛教思想體系的建構所作出的貢獻。
入中論:大乘佛教的中觀哲學
定義
入中論是龍樹菩薩所著的一部重要的大乘佛教論著,旨在揭示中道(即非實有非空無)的真諦。
歷史背景
入中論於公元2世紀創作,當時佛教界對色空問題爭論不休。一些佛教徒主張色(物質世界)是真實的,而另一些人則主張色是空無的。
中道思想
龍樹菩薩在入中論中提出了「中道」思想,認為色既不是真實存在的,也不是完全空無的。他採用了二諦説,指出事物既有「世俗諦」(存在於現象世界中)又有「勝義諦」(超越現象世界)。
二諦説
| 世俗諦 | 勝義諦 |
|—|—|
| 認可事物的差別性 | 否定事物的固有自性 |
| 允許概念思維 | 超越二元對立 |
緣起性空
入中論強調「緣起性空」的觀念,認為一切事物都是因緣和合而生,不具備固有的本質。空並非完全的虛無,而是説明事物沒有獨立自存的性質。
破斥外道與二見
入中論駁斥了當時流行的外道和二見,例如:
- 外道:認為有永恆不變的「我」或「神」,龍樹菩薩指出這是一種執著,與緣起性空的教義相違背。
- 二見:指「有見」和「無見」,即認為事物有真實的自性或完全空無,龍樹菩薩認為二見都是偏執的。
實踐意義
入中論的哲學思想對大乘佛教的實踐有深遠的影響,例如:
- 破除執著:認識到事物沒有固定的本質,有助於放下對自我、他人和外境的執著。
- 培養智慧:透過透徹理解中道思想,培養智慧和洞見,破除無明和煩惱。
- 證得涅槃:入中論指出,徹底放下執著和二元對立,便能證得涅槃的究竟解脱。
結論
入中論是大乘佛教的中觀哲學經典,揭示了中道思想、緣起性空和二諦説的深奧智慧。它為佛教徒提供了破除執著、培養智慧和證得涅槃的指導方針。
延伸閲讀…
入中論中藏版
入中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