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化性角化病:陽光造成的皮膚粗糙與鱗狀斑塊
引言:
光化性角化病是一種常見的皮膚問題,它是由於紫外線照射造成皮膚粗糙和鱗屑斑塊。通常出現在臉部、嘴唇、耳朵、手臂、頭皮、頸部或手背等皮膚暴露部位。
病因與風險因子:
光化性角化病的出現主要與長時間的陽光照射有關。除了日曬之外,其他風險因子還包括:
– 年齡較長
– 免疫力低弱
– 淺色頭髮或眼睛(金髮或藍眼)
– I 或 II 型 Fitzpatrick 皮膚類型(見表)
症狀:
光化性角化病的症狀包括:
– 皮膚粗糙和鱗屑
– 斑塊呈現粉紅色、紅色、灰色或棕色
– 斑塊可能堅硬且表面呈疣狀
– 可見於面部、嘴唇、耳朵、手臂、頭皮、頸部或手背
診斷:
醫生通常通過觀察和觸摸就能診斷光化性角化病。對於質地粗糙的病灶,可能會要求患者提供皮膚病變的切片檢查。
預防:
要降低患上光化性角化病的風險,建議採取以下預防措施:
– 避免過度日曬
– 外出時使用防曬係數(SPF)至少為 30 的廣譜防曬霜
– 佩戴防護性衣物(例如遮陽帽和長袖襯衫)
– 在陽光最強烈的時候(上午 10 點到下午 4 點)避免外出
治療:
對於數量少或不適合其他治療方法的病灶,醫生通常會採用以下治療方式去除它們:
– 液氮冷凍(冷凍治療)
– 刮除(刮匙)
如果病灶數量較多,醫生可能會開一些外用藥,例如:
– 5-氟尿嘧啶(塗抹在皮膚上的化療藥物)
併發症:
如果不治療,約有 5% 至 10% 的光化性角化病斑塊可能會發展成鱗狀細胞癌(一種皮膚癌)。
| Fitzpatrick 皮膚分型 |
|—|—|
| I 型 | 淺色皮膚,總是曬傷,從不曬黑 |
| II 型 | 淺色皮膚,容易曬傷,曬後輕微變黑 |
化病:中醫治療疾病的關鍵原則
化病,又稱化解病邪,是中醫治療疾病的核心原則之一。中醫認為,疾病是由外來致病因子(病邪)侵犯人體所致,治療疾病的關鍵是要化解這些病邪,使其失去致病能力,從而恢復人體健康。
化病的類型
根據病邪的性質和侵犯人體的部位,化病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類型 | 病邪性質 | 侵犯部位 |
---|---|---|
解表 | 風寒、暑熱、濕邪 | 體表 |
清熱 | 火邪、熱毒 | 體內 |
燥潤 | 燥邪、濕邪 | 肺臟、脾胃 |
理氣 | 氣滯 | 氣道、胸腹 |
活血 | 血瘀 | 經絡、血脈 |
安神 | 心神不安 | 心神 |
化病的方法
根據不同的化病類型,中醫使用各種治療方法來化解病邪,包括:
- ****藥物:中藥具有化病邪、調和人體陰陽氣血的作用,是化病的主要手段。
- 針灸:通過刺激特定的穴位,調整人體經絡氣血,起到化病邪、宣通氣血的作用。
- 推拿:通過對人體肌肉、筋骨的按摩推拿,疏通經絡、活血化瘀,達到化病邪的目的。
- 拔罐:通過在皮膚上設置真空拔火罐,使局部充血,促進氣血運行,起到化病邪、驅寒散濕的作用。
- 艾灸:使用艾草點灸穴位,通過艾草的温熱作用,温經散寒、通絡止痛,起到化病邪的作用。
化病的臨牀應用
化病原則廣泛應用於中醫臨牀的各科疾病治療中,常見的適用範圍包括:
- 風寒感冒、暑濕感冒、流感等外感性疾病。
- 肺炎、支氣管炎等呼吸系統疾病。
- 胃炎、腸炎、腹瀉等消化系統疾病。
- 心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等循環系統疾病。
- 神經衰弱、失眠等神經系統疾病。
- 骨傷科疾病等。
化病注意事項
化病治療是一個複雜且系統的過程,需要辨證論治,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制定相應的治療方案。以下是一些化病治療時的注意事項:
延伸閲讀…
光化性角化病- 皮膚癌基金會
光化性角化病- 皮膚病
- 辨證準確:正確辨別病邪的性質和侵犯部位,方能對症下藥,有效化病。
- 把握時機:化病治療應在疾病早期階段進行,及時控制病邪,防止疾病進展。
- 避免過度化病:化病治療應適度,過度化病會傷及正氣,反而不利於疾病的康復。
- 配合養生:化病治療期間,應注意飲食調養、適當運動、保持充足睡眠,以配合治療,增強抗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