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錢的方孔或圓孔被稱為穿,又可稱為好或函。當穿孔較大時,我們稱之為廣穿;而穿孔較小的則稱為狹穿,此外還有花穿的類別。穿孔以外的錢體部分則稱為肉。肉的外緣稱為邊,有時也稱之為廓;而內緣形成邊框的則稱為內廓,或稱做好廓、函廓。內廓較細的被稱為細廓,非常細的就叫做瘦廓。在漢武帝鑄造五銖錢之前,圓錢的背面通常沒有內外廓,我們稱之為平背。從漢武帝開始,錢幣就開始有了內外廓。外廓若呈雙層,則稱為重輪或重廓;內廓呈雙層時,則稱為重孔或重穿。內廓低於外廓,我們則稱之為陰廓。
錢文的讀法與書體
錢文即鑄在錢面上的文字。讀錢文時,自上、右、下、左而讀的稱為回讀或旋讀;而自上而下,自右而左來讀的,則稱為直讀或順讀。錢文的書體多樣,包括篆、隸、真、草、行、瘦金和宋體等,即使同一字體,其書寫手法也是變化多端的。
形制與鑄造工藝
形制指的是古錢的鑄造工藝、幣材和造型結構。每個歷史時期的古錢都展現出豐富多樣的形制特徵。
古錢幣的風格與製作工藝
古錢幣的穿孔形狀與大小、邊緣的廓與內廓以及錢幣的書體和形制,都是各個時代的錢幣獨特風格的體現。漢武帝時期開始出現內外廓,自此錢幣的製作更加精緻。雕母錢則是由工匠直接雕刻而成,用來製作鑄幣用的母錢,其工藝精湛,錢文精美,是當代銅質製品中的上品。母錢則是用來大量生產鑄幣的模具,各地鑄幣廠以此為範本製作流通錢幣。雕母錢在翻鑄過程中會被損耗掉,因此傳世較少。明清時期,由於冶金技術和採礦技術的進步,黃銅鑄幣逐漸普及,錢幣的質量和數量都有所提升。
雕母與鐵母
雕母,又稱祖錢,是由銅塊或錫、鉛塊直接雕刻而成的錢模。鑄錢時,使用雕母作為母錢,翻鑄出大量的子錢。雕母的製作要求很高,現存世間的雕母多為質地優良的黃銅製品,錢文精美,字口深峻,且不見刀痕跡象。相比同版流通的錢幣,雕母稍微大些且更為厚重。
鐵範銅錢與鐵母
鐵範銅錢是為了檢查錢模效果,而將融化的銅液注入鐵範中製成的試鑄品。這些銅錢與鐵錢的形制完全相同,但由於其試鑄的性質,流傳極為稀少。鐵母則是為了鑄造鐵錢而翻砂製成的母錢,鐵母與銅幣的不同僅在於鑄幣材料,而非製作工藝。
通寶
通寶是中國歷史上自唐至清末的一種銅幣名稱,始於唐高祖武德四年的開元通寶。此後,歷代皆有使用,並常在“通寶”二字前加上年號、朝代或國名。唐朝以後,錢幣不再以重量命名,而是改稱“寶”。例如,有“大唐通寶”、“唐國通寶”、“永樂通寶”和“康熙通寶”等不同名稱。
古錢,作為歷史上廣泛流通的貨幣形式,不僅是交易的媒介,更是文化和藝術的載體。它們承載著各個歷史時期的政權信息、工藝水平以及經濟價值。從古代的貝幣、銅錢到後來的金幣、銀幣,每一種古錢都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經濟狀況和科技進步。在中國,古錢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商朝時期,當時的貝幣是世界上最早的貨幣之一。隨著時代的發展,錢幣的材質和製法也不斷變化,出現了鑄幣、衝壓幣等多種形式。古錢在收藏家眼中更是珍品,其價值不僅體現在其材質和稀有性上,更體現在其背後的文化內涵和歷史價值上。
延伸閲讀…
古錢幣-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中國古錢】收購價格表- 2024年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