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地名由來豐富多元,其中最早可追溯至清康熙二十二年(西元1684年),當時清朝設立台灣府於台南,使其成為全台首府。
然而,自西元1887年台灣建省後,台灣府遷至台中市,原本的府城則正式更名為台南府,延續至今。
台南府城的歷史沿革
台南府城,這一名稱的由來可追溯至清朝康熙二十二年,即西元1684年。當時,清朝派遣施琅將軍攻取了台灣,結束了明鄭政權,將台灣重新納入清朝的版圖。隨後,清廷在台南設立台灣府,下轄台灣、鳳山、諸羅三縣。因此,當時的台南不僅是台灣縣的治所,也是台灣府的所在地。在行政中心遷往台北之前,台南一直是全台的首府,享有“一府二鹿三艋舺”的美譽。


到了西元1887年,台灣正式建省,台灣府也隨之遷移至今日的台中市。由於新台灣府位於原府城的南方,因此原來的府城被改稱為台南府,“台南”這一稱呼由此而來。
台南地區的歷史可追溯至新石器時代,該地區曾歷經大坌坑文化、牛稠子文化、大湖文化以及鐵器時代的發展。目前,該地區仍保留有許多代表性文化遺址,包括牛稠子遺址、大湖遺址、三抱竹遺址、烏山頭遺址、鹿陶遺址、蔦松遺址、覆頂金遺址、西寮遺址和看西遺址等。
近代台南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荷蘭人抵達之前,當時已有漢人在此定居。1624年,荷蘭軍隊撤出澎湖,轉而進入台灣,並在今台南市安平區的大員建立了第一個統治政權,即台灣本島歷史上最早的統治中心——熱蘭遮城(今安平古堡)。接著,荷蘭人在城堡東方分別興建了“台灣街”(位於今延平街一帶)和“普羅民遮街”(即今民權路)。由於歷史悠久且曾是繁盛的商業街,台灣街被譽為“台灣第一街”。
1661年3月底至1662年2月初,發生了鄭成功攻台之役。鄭成功率領25,000大軍從金門渡過台灣海峽,經由鹿耳門水道進入台江內海,先攻佔了普羅民遮城,隨後圍攻熱蘭遮城。最終,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守軍實質上投降,退出大員和台灣。
在明鄭時期,首都設立在安平鎮,隸屬於承天府,並以新港溪(今鹽水溪)為界,溪北為天興縣,溪南為萬年縣。
由於台南府城一帶是台灣最早開發的地區,且在光緒十一年(1885年)台灣建省之前,全台灣的最高行政中心便位於此,因此在府城內建設了許多設施。台南作為當時台灣最重要的經濟貿易中心,有多個商業組織,如府城三郊等,這也使得台灣府城維持了較久的首府地位。
在清代,台南已出現產業聚集的現象,例如“六條街”,即六和境的竹仔街、武館街、大井頭街、帽街、下橫街和武廟街,這些地方販售各種民生必需品。
日治初期,台南仍保持著傳統的中式城池格局。自1911年起,市區開始實施市區改正,至日本統治末期的台南都市計劃,為現代的台南都市基礎奠定了基礎。
台南府城的地理位置與自然環境
台南府城位於台灣西南沿海的大陸架上,地處台灣本島的西南端,北緯23度0分,東經120度2分。台南的南邊是台灣海峽,西邊是台灣海峽南部的大陸棚,北邊隔著大肚溪與台中盆地相望,東邊則是中央山脈的西麓。
台南地區主要以平原為主,面積廣闊,其中沖積平原佔地面積最大,這些平原由河流沖積而成,主要分佈在曾文溪流域、急水溪流域、鹽水溪流域以及嘉南大圳經過的地方。台南由於地勢低平,河流縱橫,水利資源豐富,灌溉系統發達,是台灣重要的農業區。
台南地區的氣候屬於熱帶季風氣候,全年温暖,四季分明不明顯,夏季長而炎熱,冬季短而温暖。由於位處沿海地區,台南受到海洋調節,氣候較為舒適。年平均温度約為24度,最冷月(1月)的平均温度約為16度,最熱月(7月)的平均温度則在28度以上。年降雨量約為1,300毫米至1,500毫米,集中在夏季和秋季,冬季則較為乾旱。
台南地區的自然景觀豐富,擁有諸多自然生態資源。由於地處沿海,台南擁有豐富的潮間帶生態,以及多樣化的海岸地貌,如沙灘、礁石和潟湖。此外,山麓地帶的丘陵和山區也提供了多樣性的動植物棲息地。
台南被認為是台灣最古老的城市之一,擁有悠久的歷史和許多古蹟。其中最著名的是位在台南市中西區的安平古堡,它是台灣現存最古老的荷蘭城堡之一。這座城堡建於17世紀,當時荷蘭東印度公司佔領台灣南部。台南地名由來也和這段歷史有關。
在荷蘭統治期間,台灣的南部被劃分為「台灣城」和「紅毛城」兩大區域。而台灣城就是現在的台南地區。隨著時代的演變,這個地區的名字也經過了多次的變化。從荷蘭時期的「Fort Zeelandia」,到明鄭時期的「赤嵌城」,再到清朝時期的「台灣府」,最後才演變成現在的「台南」。
台南地區的地名演變也反映了歷史的變遷和統治者的更迭。在日本統治時期,台南被稱為「台南街」,並成為台灣最重要的城市之一。今天的台南仍然保留著當時的許多歷史建築和文化遺產,吸引著許多遊客來此一探究竟。
延伸閲讀…
台南舊地名 – YouTube
台南縣市各鄉鎮地名之由來 – 幸運帶給您- 痞客邦
台南地名由來的故事充滿了豐富的歷史和文化,每個地名都有著它獨特的故事和意義。探索台南的地名由來,就像是一場穿越時光的旅程,讓我們更加瞭解這個古老而美麗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