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委員會
抗戰勝利後,軍政部、參謀本部、訓練總監部、軍事參議院等單位,從軍事委員會接收業務後,於1946年5月裁撤了軍事委員會。
中日戰爭爆發後,國民政府恢復設立軍事委員會,首任委員長是蔣中正。
1932年1月,一二八事變爆發,為應對日本侵略,國民政府重啟軍事委員會。
1928年6月,北伐完成,國民政府遷至南京,11月10日,軍事委員會任務結束,職務移交給國民政府各部門。
國民政府成立於1925年7月1日,同時成立軍事委員會,任務是協助國民黨領導、監督國民政府管理、指揮陸海空軍,以及軍方機關。
1924年國民革命軍北伐後,成立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蔣中正任總司令,黨內軍事委員會將機關改隸給總司令部。
1917年7月,孫中山在廣州建立軍政府,研究用軍事力量消滅軍閥、統一中國。軍政府下轄諮詢機構軍事委員會,編制上共有64名委員,後來增設採納合議制的軍事委員會,成員縮減為26人。
人事變動
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國民黨授權軍事委員會委員長掌控陸海空軍最高統帥權,並統一指揮黨政事項。
蔣中正1931年12月被迫下野,軍事委員會常務委員改由胡漢民擔任。
蔣中正1932年3月恢復總司令職位,胡漢民辭去軍委會主席一職,龐大的軍委會權力逐漸轉移到蔣中正手上。
軍事委員會成立初期,汪兆銘擔任主席,汪辭職赴法後,蔣中正接任主席,此外,譚延闓、胡漢民、許崇智、廖仲愷等九人組成軍事委員會。
組織架構
1938年,軍委會架構持續調整,軍令部取代原先第一部,吸收國民政府參謀本部,第三部、第四部併入經濟部,第六部結束並成立政治部。
1937年,軍委會改組,設置參謀總長、秘書長、管理部、後方勤務部、警衞執行部等機構,並直接指揮海軍總司令部和軍訓部。
成立初期,軍事委員會下設政治訓練部、參謀團、海軍局、航空局、軍需局、秘書廳、兵工廠等機構,其中參謀團下設總務廳、軍務廳、步兵監等單位。
歷史背景
軍事委員會的成立,發端於孫中山在廣州籌建軍政府,初期由孫中山領導的軍事委員隸屬於軍政府,後來隨著國民黨勢力的擴張,軍事委員演變成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屬下的最高軍事決策機關。
國民政府在1925年7月成立軍事委員會,首任主席是汪兆銘,任務是領導北伐統一中國,成員包含汪兆銘、蔣介石、譚延闓、胡漢民等8人。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抗日戰爭的指揮中樞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後簡稱軍委會)是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於1924年設立的最高軍事指揮機關。其職責為指揮全國軍隊,制定軍事政策,規劃作戰行動。在抗日戰爭期間,軍委會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緣起與組建
軍委會的前身為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於1924年10月1日成立,由孫中山擔任委員長。軍委會最初只是國民政府的軍事諮詢機構,但隨著國民革命軍的逐漸擴張,軍委會的權力也逐漸提升。1928年,軍委會改組,蔣中正任委員長,軍委會正式成為國民政府的最高軍事指揮機關。
軍委會的組織架構複雜,包括委員長、副委員長、委員、秘書長、總參謀長等職位。軍委會下設總政治部、總參謀部、海軍部、軍政部、航空委員會等機構,負責具體的軍事事務。
抗日戰爭時期
抗日戰爭爆發後,軍委會全權負責指揮全國軍隊對日作戰。1938年,軍委會決策實施「持久抗戰」的方針,並制定了《抗戰綱領》。軍委會還組織了大規模的兵員徵召和物資調配,確保了抗日戰爭的持續進行。
各期委員長
任期 | 委員長 |
---|---|
1924年10月-1925年3月 | 孫中山 |
1925年7月-1926年3月 | 汪精衞 |
1926年3月-1927年12月 | 蔣中正 |
1927年12月-1949年1月 | 蔣中正 |
影響與評價
軍委會在抗日戰爭中發揮了重要的領導作用。由於其領導方針和軍事決策,國民政府軍隊得以在艱難的條件下堅持抗戰,並最終取得了勝利。但是,軍委會在抗日戰爭期間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如腐敗、軍閥主義和特務活動等,這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抗戰的進程。
延伸閲讀…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_百度百科
抗日戰爭>重要戰役與軍事勤務>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
結論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是抗日戰爭中最重要的軍事指揮機關。其制定了「持久抗戰」方針,組織了大規模的兵員徵召和物資調配,確保了抗戰的持續進行。軍委會在抗日戰爭中發揮了重要的領導作用,為中國的最終勝利做出了重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