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概念
五行,肇源於夏商,完備於春秋戰國,至今仍影響中國社會。最初稱作五材,涵蓋金、木、水、火、土五元素,被視為萬物的組成成分,與易理、中醫、養生等學問息息相關。
五行相生相剋


五行之間有相生相剋之理,相生指促進滋長,相剋則為抑制制約。相生能促發展,相剋可達平衡,兩者相輔相成,驅動世間萬物的循環與運行。
五行平衡
五行需保持均衡,若過盛或過衰,將破壞生剋規律,造成旺者強不受制,弱者弱難生長之狀。故取名應考量五行平衡,旺者宜洩,弱者宜扶。
五行相生
相生指一方有助另一方生長,如水生木、木生火。
五行相成
相成乃根據相剋順序,產生成就之象,如金需火鑄才能成器。
五行相乘
指一方過盛,導致過強剋制,如水剋火,若水盛,會損火。
五行相侮
被剋一方過強,導致反向相剋,如金剋木,但木強時,反能折金。
五行四季盛衰
各五行在不同季節盛衰有別,可用旺、相、休、囚、死來表示,旺為當令、相隨旺而生、休先旺而弱、囚被旺剋、死剋旺而衰。
土剋什麼
在五行相生相剋理論中,「土剋什麼」是一個重要的概念,旨在描述不同元素之間的關係。
| 元素 | 土剋 |
|—|—|—|
| 水 | √ |
| 火 | √ |
水
土對水的剋制關係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 抑制水泛濫:土能吸收水分,防止水過度積聚,導致洪澇災害。
- 阻隔水路:土可以形成堤壩、山峯等地貌,阻擋水流的流動,控制水勢。
- 分散水力:土的顆粒結構能分散水流的衝擊力,減緩水流速度,防止水土流失。
- 淨化水質:土中的礦物質和微生物能吸附水中的雜質和病原體,起到淨化水質的作用。
火
土對火的剋制關係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延伸閲讀…
五行生剋
五行相剋、五行相互關係、五行生剋、五行的衰旺與節氣
- 滅火阻燃:土能覆蓋火苗,阻隔氧氣,起到滅火阻燃的作用。
- 隔離熱量:土的導熱性較低,能隔離火源產生的熱量,防止火勢蔓延。
- 蓄水降温:土中含有一定量水分,能吸收火源熱量,起到降温作用。
- 吸收火星:土的質地鬆散,能吸收飛散的火花,防止火勢復燃。
應用領域
「土剋什麼」的原理在現實生活中得到廣泛應用,諸如:
- 防洪防澇:利用土築堤壩、構築防洪措施,控制水流,防止洪水氾濫。
- 水庫建設:利用土建壩攔水,形成水庫,調節水流量,供應農業灌溉、城市供水。
- 土地改良:利用土改良土壤結構,提升土壤保水保肥能力,促進農作物生長。
- 森林防火:利用土挖防火帶,阻止火勢蔓延,保護森林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