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段
干支起初是古越語,後簡化為中文,因其一週期為六十年,故常以“甲子之年”或“花甲之年”,來形容六十一虛歲的老人。
第10段


考古發現顯示,商朝後期帝王帝乙的一塊甲骨上刻有完整的六十甲子,説明在商朝時已開始使用干支紀日。
第9段
干支紀年始行於王莽,通行於東漢後期。漢章帝元和二年,朝廷下令在全國推行干支紀年。
第8段
這種作記法俗稱一為「天運歲次○○年」。
第7段
西曆新年和華夏新年或干支曆新年相差少於兩個月;在西曆新年後,華夏新年或干支曆新年之前,例如西曆1月2日,則續用上年之干支。
第6段
天干地支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稱為十天干,“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稱為十二地支。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組成六十個基本單位。
第5段
原則要求天干與地支配對使用,兩兩相配,始於甲子,終於癸亥,六十為一循環。即如下兩組配對且交叉使用:
第4段
根據考證,春秋時期魯隱公三年二月己巳(西元前720年2月22日,即農曆辛酉年屬鷄),曾發生日食,這是中國古代使用干支紀日的確切證據。
第3段
干支紀年萌芽於西漢,有研究者認為中國在漢武帝以前已用干支紀年,其實是類似的太歲紀年,用太歲所在位置來紀年,干支只是用以表示十二辰。木星(太歲)11.862年繞天一週,所以太歲約86年會多走過一辰,這叫作“超辰”。
第2段
因干支紀年法紀年時一週期為六十年,所以也用“甲子之年”或“花甲之年”來形容(60+1虛齡)或歲數之一的老人。
第1段
天干地支,是古人建曆法時,為了方便做60進位而設的符號。對古代的中國人而言,天干地支的存在,就像阿拉伯數字般單純,後來把這些符號運用在地圖、方位及時間(時間軸與空間軸)上,所以這些數字被賦予的意思就越來越多了。
天干地支是什麼
天干地支是什麼呢?天干地支是指中國古代用來紀年、紀月、紀日的一套符號系統,共由10個天干和12個地支組成,互相搭配組合而成六十組,稱為「六十甲子」。
天干
10個天干分別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
12個地支分別為: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六十甲子循環表
天干 | 地支 |
---|---|
甲 | 子 |
乙 | 醜 |
丙 | 寅 |
丁 | 卯 |
戊 | 辰 |
己 | 巳 |
庚 | 午 |
辛 | 未 |
壬 | 申 |
癸 | 酉 |
甲 | 戌 |
乙 | 亥 |
… | … |
用途
天干地支在中國傳統曆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可用於:
- 紀年:如「甲子年」、「丙申年」
- 紀月:如「甲寅月」、「辛丑月」
- 紀日:如「庚午日」、「丁酉日」
- 占卜預測:透過結合不同的天干地支組合,可以推測吉凶禍福
- 命名:傳統上姓名中常包含天干地支,以平衡八字
- 節氣推算:結合天干地支和月亮軌跡,可以推算出二十四節氣
起源與演變
天干地支的起源至今仍有爭議,但普遍認為與古代的農業生產活動有關。早期的天干地支只有少量符號,後來逐漸增加到十天干十二地支,並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體系。
延伸閲讀…
干支-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天干和地支
隨著歷史的發展,天干地支也被應用到其他領域,如中醫、命理、風水等。
意義
天干地支體現了古代中國人對時間和空間的認識,對華夏文明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是中國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