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首 | 部首名稱 | 例字 | 釋義 |
---|---|---|---|
阝 | 邑部 | 邢、邯鄲 | 與地域、地名、城郭、古代諸侯封國相關 |
阜 | 左阜 | 除 | 表示台階,引申為迎接貴客的姿態 |
邑 | 右耳旁 | 邑 | 京城,諸侯封地或大夫採地,城市,國境,縣 |
邑 | 右耳旁 | 憂 | 煩悶,不通暢 |
邑 | 右耳旁 | 諛 | 迎合,不直諫 |
左阜右邑意思
詞語起源
「左阜右邑」一詞出自《説文解字》,原意為「山上有樹木,山下有村莊」,後演變成固定詞組,常與「左文右史」相對應,用以比喻文史不分家。
兩種意涵
「左阜右邑」一詞在漢語中有兩種主要的意涵:
意涵 | 解釋 |
---|---|
文史不分 | 説明文章和史書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繫,二者相輔相成,不能割裂對待。 |
山川與人居 | 描繪出一幅自然景觀和人居環境和諧共存的畫面。 |
古籍中的用例
以下是「左阜右邑」一詞在古籍中的用例:
出典 | 句子 | 意涵 |
---|---|---|
《説文解字》 | 左阜右邑,山有木下有邑。 | 山川與人居 |
《漢書·東方朔傳》 | 方今左丘明論是非而正名實,揚雄次其後以著經傳,夫豈不信左阜右邑之義哉? | 文史不分 |
《後漢書·班固傳》 | 孔子作《春秋》,蓋祖述史氏左丘明,以左阜右邑為傳,然後周公之籍始めて出焉。 | 文史不分 |
《晉書·束晰傳》 | 今舍斯理而營文狀者,乃欲左阜右邑,此欲街談巷議而施之國務邪? | 文史不分 |
《宋書·謝靈運傳》 | 故序詩則位在東觀,一別京都,左阜右邑。 | 山川與人居 |
現代漢語中的使用
在現代漢語中,「左阜右邑」一詞仍被廣泛使用,主要用於比喻文史不分,或借指自然景觀和人文環境的和諧相融。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