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法歸宗的境界:致虛極,守靜篤]
在老子的《道德經》中,[諸法歸宗的境界]被鮮明地勾勒出來,體現為「致虛極」與「守靜篤」兩個關鍵概念。萬物紛繁複雜,但老子強調其遵循著自然的規律,生生不息,周而復始。


致虛極,意為將心靈調整至極度空靈澄澈的狀態,不為外物所擾。此時, individuals 能夠客觀地觀察萬物的變幻,見證其周而復始的循環。
與致虛極相對應,守靜篤則是指保持內心的安靜與穩定。在極致的寧靜中, individuals 能夠澄淨心靈,回歸到本真的狀態。不為得失所累,不為外物所動搖,從而達到與大道相融的境界。
老子認為,只有達到致虛極、守靜篤的境界,individuals 才能實現諸法歸宗,回歸到萬物的本源。這種狀態下, individuals 既無執念,亦無迷妄,從而獲致真正的自由與解脱。
致虛極,守靜篤的體現
致虛極和守靜篤的具體體現,可見諸個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行為 | 特徵 |
---|---|
物我兩忘 | 消弭自我與外界的界限,實現與萬物合而為一的境界 |
寵辱不驚 | 不因外界的褒貶而動搖,保持內心的平和與穩定 |
回歸真我 | 拋棄虛偽的面具和外在的束縛,展現真實的自我 |
無欲則剛 | 去除過度的慾望,保持內心的清明和堅定 |
順應自然 | 尊重宇宙的法則,不強求違背自然規律的事物 |
達致致虛極、守靜篤的境界,並非易事。它需要 individuals 付出持之以恆的努力,通過修心養性、內觀自省等途徑,逐漸淨化心靈,提升自身修養。
抱璞守真,虛極靜篤:古今養生智慧
「抱璞守真,虛極靜篤」出自《老子》第五十章,是道家養生的重要思想,揭示了養生保健的精要。
何謂「抱璞守真」?
「璞」指未經雕琢的寶石,比喻本源、真實的自身。「抱璞守真」意即擁抱本真的自我,守住內心的平和與純真,不為外物所惑。
何謂「虛極靜篤」?
「虛」指空靈、虛靜;「極」指極點;「靜」指安寧、沉靜。「虛極靜篤」意即保持內心空明靜和,將身體和精神調整到最極致的寧靜狀態。
抱璞守真與虛極靜篤的關係
「抱璞守真」與「虛極靜篤」相輔相成,密不可分。
- 「抱璞守真」強調保持本心,不外求,從而營造內心的寧靜。
- 「虛極靜篤」則通過空明靜和的身體與精神狀態,回歸本我的真性。
兩者共同作用,形成一個身心相 harmonized 的養生體系。
表 1|道家養生 「抱璞守真虛極靜篤」的表現和好處
表現 | 好處 |
---|---|
內心平和、淡然 | 減少煩惱、情緒穩定 |
與世無爭、隨遇而安 | 減少壓力、安於現狀 |
少欲知足、不慕名利 | 身心滿足、快樂幸福 |
心懷善念、與人為善 | 人際和諧、獲得尊重 |
專注當下、不計得失 | 心思澄澈、提高效率 |
如何實踐「抱璞守真虛極靜篤」?
- 靜心冥想:定期進行冥想,排除雜念,回歸內心。
- 刻守本心:認識自己,堅守自己的價值觀,不被外界的誘惑所左右。
- 恬淡寡慾:減少物質慾望,追求精神層面的快樂。
- 與世無爭:減少競爭、比較之心,與他人和睦相處。
- 順應自然:接受生活的變化,不強求不執著。
結論
「抱璞守真,虛極靜篤」是道家養生思想的精髓,強調保持內心平和與純真,空明靜和的身體與精神。實踐這一思想,可以幫助我們減少煩惱、安於現狀、身心健康,從而獲得真正的幸福與長壽。
延伸閲讀…
抱璞守真,虛極靜篤
致虛極,守靜篤。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