暈眩症狀緩解指南:排濕養氣,遠離天旋地轉
引言


當暈眩發作,天旋地轉的恐懼瞬間襲來,身心備受煎熬。中醫觀點認為,這與濕邪相關,因此排濕養氣是改善暈眩的關鍵。
中醫解讀暈眩
中醫將暈眩與脾胃虛弱連結在一起。脾胃負責運化食材中的精華,提升至頭部維持腦部清明,若水濕滯留於體內,阻礙氣機上下運行,就會導致暈眩。
血壓影響暈眩
血壓過低或過高都能誘發暈眩。血壓低時,人體含氧量降低,容易引發疲勞及暈眩;血壓高時,氣機過剩也會造成暈眩。
三穴位按摩緩解暈眩
按壓翳風穴、勞宮穴和俠谿穴,可幫助減緩暈眩症狀。其中,翳風穴位於耳後,按壓此穴可緩解風邪引起的暈眩;勞宮穴位於手掌中心,按壓可安撫情緒及預防暈眩;俠谿穴位於足背外側,按壓可舒緩肝火、明目止痛。
排濕養氣之法
平日調理可透過排濕養氣預防暈眩。以下提供一款適合容易暈眩人士食用的陳皮白米粥,其中陳皮利濕化瘀,厚朴健脾降濁,蒼朮燥濕,甘草益氣,能調理脾胃改善暈眩體質。此外,適量食用紅蔘及西洋參菊花枸杞茶也有助於緩解暈眩。
穴位位置表
穴位 | 位置 |
---|---|
翳風穴 | 耳垂後方,乳突與下頜角凹陷處 |
勞宮穴 | 手掌中央,第二三掌骨間 |
俠谿穴 | 足背外側,第四五趾間 |
結語
暈眩不僅影響日常,更帶來極度不適。掌握中醫調理方法和穴位按摩技巧,能有效預防和減緩暈眩症狀。保持身心健康,告別天旋地轉的煩惱。
止暈穴位:快速有效緩解頭暈不適
頭暈是常見的症狀,會造成日常生活上的不便和痛苦。除了藥物治療外,穴位按摩也是緩解頭暈的有效方法。本文將介紹幾個關鍵的止暈穴位,幫助您快速擺脱頭暈困擾。
止暈穴位詳解
穴位名稱 | 位置 | 按摩手法 |
---|---|---|
內關穴 | 手掌內側,手腕橫紋上兩寸 | 順時針按揉 |
合谷穴 | 手背虎口處,拇指與食指之間 | 垂直按壓 |
太衝穴 | 足背第一、二趾間縫隙處 | 用拇指指腹按壓 |
足三里穴 | 小腿外側,犢鼻穴下三寸 | 順時針按揉 |
三陰交穴 | 小腿內側,足踝上四寸 | 順時針按揉 |
風池穴 | 頸後,枕骨下緣與兩條大筋之間 | 用食指指尖按壓 |
眩暈穴 | 頭頂正中線,百會穴後一寸 | 用拇指指腹按揉 |
穴位按摩注意事項
- 按摩前先洗手,保持穴位清潔。
- 使用適當的力道,以產生痠脹感為準。
- 每次按摩每個穴位約 3-5 分鐘。
- 持續按摩 1-2 周,會逐漸見效。
常見頭暈原因
造成頭暈的原因有很多,常見的原因包括:
- 內耳失衡
- 血壓異常
- 心臟疾病
- 貧血
- 頸椎問題
穴位按摩注意事項
- 如果頭暈持續不改善,請尋求專業醫療幫助。
- 按摩穴位僅為輔助療法,不能取代正規醫療治療。
透過按摩止暈穴位,可以有效緩解頭暈不適,提升生活品質。然而,穴位按摩僅能作為輔助療法,若頭暈症狀持續或加劇,仍應就醫檢查確定病因,並接受適當的治療。
延伸閲讀…
揉按5穴位,改善偶發的頭暈目眩
眩暈、頭暈好難受?巧按4穴道緩解兼保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