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點 | 文化 | 祭祀目的 | жерт牲類型 | 簡介 |
---|---|---|---|---|
公元後14至16年 | 印度 | 取悦女神 | 活人 | 信徒在戰爭或緊急危難時,在王子的同意下進行活人獻祭,奉獻給時母、難近母等女神。 |
秦漢至明清 | 中國 | 戰爭祭祀、戰場祭旗、復仇 | 戰俘 | 儘管秦獻公禁止人殉,但人祭和人殉在秦漢以後仍有零星發生,例如唐朝中期戰亂中殺俘祭祀亡靈、五代十國時期後唐莊宗李存勖殺敵族戰俘告捷等。 |
鐵器時代 | 舊世界 | 活人獻祭逐漸減少 | 活人 | 隨著宗教的發展,在舊世界活人獻祭逐漸減少。 |
公元前10萬年至公元前1萬年 | 全球約400個社會 | 導致社會不穩定 | 活人 | 當社會總人口超過約十萬人時,人祭會成為導致社會不穩定的因素。 |
春秋戰國時期 | 中國 | 祭祀、盟誓 | 活人 | 西周統治者頻繁對外征伐,並在周朝的陪都洛邑多次舉行殺俘獻祭儀式。 |
西周春秋 | 中國 | 祭祀 | 活人 | 晉國、燕國、鄭國、吳國等地流行人祭習俗,北趙晉侯墓地和琉璃河燕侯墓地都發現有人牲。 |
商朝 | 中國 | 大型宗教祭祀、戰俘 | 活人、罪犯 | 商朝人祭盛行,以戰俘和罪犯為祭品,用於祈求神靈賜福。 |
龍山文化 | 中國 | 奠基祭祀 | 活人、牲畜 | 龍山文化的人祭現象已經相當普遍,當時也流行用人牲「奠基」祭祀土地神。 |
仰韶文化、齊家文化 | 中國 | 祭祀 | 活人 | 這些文化的遺址中出土了帶有砍斫痕跡的人頭骨,表明人祭可能是從這時開始的。 |
古印度吠陀時代 | 印度 | 活人祭祀 | 活人 | 婆羅門教有活人祭祀的傳統,在印度列國時代這種做法受到佛教、耆那教等沙門的反對。 |
東周 | 中國 | 祈求神靈 | 活人 | 東周以來,人祭開始受到批判和摒棄,魯僖公原本打算沿用用巫師和殘疾人作為祭品的傳統,但在大臣勸諫下停止。 |
東南亞 | 東南亞 | 祭祖 | 活人 | 南島民族的獵首廣泛存在,包含部分台灣原住民的出草含有祭祖的意味。 |
活人祭祀:闇黑歷史與人倫挑戰
活人祭祀,是指以人類作為祭品,獻給神明或靈魂的儀式,在世界歷史上曾廣泛存在,留下深刻的闇黑印記。


歷史與文化溯源
活人祭祀早在遠古時代就已出現,其動機與儀式形式因不同文化和時代而異。在某些原始部落中,活人祭祀被視為向神靈表達虔誠和祈求豐收、繁榮的手段。而在古代文明中,如瑪雅、阿茲特克和印加,活人祭祀更是神聖的儀式,被認為是維持宇宙秩序和神權的必要條件。
文明 | 目的 | 獻祭儀式 |
---|---|---|
埃及 | 獻給太陽神 | 埋葬法老王時陪葬活人 |
瑪雅 | 獻給雨神 | 割取心臟 |
阿茲特克 | 獻給太陽神和雨神 | 活焚和活剝皮 |
印加 | 獻給太陽神 | 活埋或絞死 |
心理與倫理影響
活人祭祀對被獻祭者和參與者來説,都造成巨大的心理和倫理衝擊。被獻祭者身陷恐懼和絕望,而參與者也被迫在宗教信仰和人性良知之間做出痛苦抉擇。
現今社會觀點
現代社會普遍譴責活人祭祀,視其為野蠻和違反人權的行為。然而,某些秘密教派或極端宗教團體可能仍偷偷從事這種陋習,引發社會關注和譴責。
結論
活人祭祀作為一種古代儀式,曾經在不同文化中盛行,反映了當時社會信仰與習俗的黑暗面。隨著文明的進步和人權觀唸的普及,這種陋習已逐漸被摒棄,但其留下的歷史傷痕和倫理挑戰仍然是值得我們深思和警惕的。
延伸閲讀…
人祭-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活人祭祀(世界十大恐怖習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