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滬會戰:抗日浴血烽火
- 戰略要地
淞滬會戰爆發於1937年8月13日,時值中國近代首次大型會戰,目標是控制華中與華南的經濟命脈上海地區。
- 軍力對比
中國軍隊投入70萬兵力,日本軍隊約10萬人,裝備上中國軍隊處於劣勢。


- 初期進攻
8月14日,中國軍隊主動進攻虹口,擊潰部分日軍,但日軍增援部隊迅速抵達,逆轉戰局。
- 日軍登陸
9月1日至7日,日軍相繼在吳淞、獅子林、寶山等地登陸,切斷了中國軍隊側翼,迫使中國軍隊退守大場、江灣、廟行、雙草墩一線。
- 激戰相持
9月下旬至11月中旬,雙方陷入相持狀態,中國軍隊奮力反擊,付出了慘重的傷亡代價。
- 日軍大規模進攻
10月15日,日軍發起總攻,15萬日軍集結大批兵力和炮火,對中國軍隊陣地進行猛烈轟炸。
- 大場失守
10月25日,日軍突破大場防線,中國軍隊被迫撤退。
- 金山登陸
11月5日,日軍在金山衞登陸,形成南北夾擊之勢。
- 中國軍隊撤退
11月11日,中國軍隊全線撤退,淞滬會戰結束。
- 慘烈犧牲
淞滬會戰歷時3個月,中國軍隊傷亡30多萬人,日軍約10萬人。戰況之慘烈,為抗日戰爭之最。
- 國際影響
淞滬會戰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關注,加速了國際聯盟對日本的制裁。
淞滬會戰:近代中國抗日戰爭的慘烈序幕
淞滬會戰,近代中國抗日戰爭的重要轉折點
淞滬會戰,又稱上海戰役,爆發於1937年8月13日,是中國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發生的首次重大戰役。淞滬會戰歷時3個月,中國軍隊浴血奮戰,抵抗日軍的侵略。
戰役背景
77事變後,日本軍方加快了侵略華中的步伐。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標誌著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日軍隨後將戰火擴大到上海地區。
戰役經過
淞滬會戰分為四個階段:
階段 | 時間 | 特點 |
---|---|---|
第一階段 | 8月13日-9月3日 | 中國軍隊堅守上海市郊 |
第二階段 | 9月4日-10月12日 | 中國軍隊實施反攻 |
第三階段 | 10月13日-11月1日 | 日軍發動全線攻勢 |
第四階段 | 11月2日-12月2日 | 中國軍隊撤退 |
中國軍隊的英勇抵抗
淞滬會戰中,中國軍隊表現出的英勇無畏精神令人敬佩。中國軍隊以劣勢裝備頑強抵抗日軍的進攻,多次擊退日軍的進攻,取得了局部勝利。其中,88師在四行倉庫的堅守,更是成為抗日戰爭史上的傳奇。
戰役損失
淞滬會戰是抗日戰爭中傷亡最慘重的一場戰役。據估計,中國軍隊傷亡約30萬人,日軍傷亡約4萬人。
戰役意義
延伸閲讀…
淞滬會戰是血淚交織的史詩
淞滬抗戰
淞滬會戰雖然最終以中國軍隊的撤退告終,但它 nevertheless 在近代中國抗日戰爭中具有重大意義:
- 延緩了日軍進攻南京的步伐,為中國軍隊整軍備戰爭取了時間。
- 激勵了全國軍民的抗戰意志,在中國人民心中樹立了堅強的信心。
- 暴露了日軍的侵略野心,讓國際社會看清了日本的侵略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