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代與國名 | 中國歷史中的政權變遷
導言
「朝」,本指早晨、今日,引申為執政者及其政權。與西方概念不同,中國的「朝」(或「朝廷」)代表當前執政政體,非特定時代,如「心本朝,欲還討術,為國效節」指效忠當朝。西漢末之前,「朝」專指被視為正統的天下霸主。
「朝代」與「劃時代政權」
「朝代」指某執政權力執政時的時代,可泛指單一或多個政體,如「魏晉南北朝」由三國、晉朝和南北朝等子朝代組成。南朝的宋、齊、梁、陳分別自詡為「朝」。
「王朝」與「正統」
中國首個王朝夏朝的禹王開創了中國世襲君主制。中國君主享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但受到多重因素制約。君主之位原則上僅限男性後代繼承,構成「家天下」格局。
朝代更替與歷史循環
朝代交替是中國歷史的一大特色。學者們試圖以君主德行或有形因素解釋朝代興衰,其中「朝代循環」理論認為歷史上有規律的朝代更迭。
實際的朝代更替過程
朝代更替並非平穩過渡。新興王朝通常在推翻現有政權前已建立,如清朝滅明,起於後金,完成漢地統一耗時20年。新的王朝建立後常誅殺前朝君主及其宗室,或以二王三恪禮制待之,以示正統繼承。
「二十四史」與官方修史傳統
新興王朝通常為前任王朝編寫歷史,形成了「二十四史」正史典籍。這種修史傳統至今仍在中國延續。
辛亥革命與世襲君主制的終結
1912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終結了中國長達四千年的世襲君主制。之後仍有恢復帝制的嘗試,但皆以失敗告終。
中國的「分裂時期」
中國歷史上也有多個王朝並存的時期,如三國、十六國、南北朝等,稱為「分裂時期」。各王朝擁各自的朝廷和政治體系。
「朝」與「國」的區分
中國傳統歷史學中,僅正統政權可稱「朝」,非正統政權稱「國」,或稱「偽朝」。現代學者對某些王朝的正統之分仍有爭議。
王朝名稱的演變與正統性
部分王朝出自同一家族,但因不同國號或政權變革而被區分。此外,部分王朝自稱是前朝後裔,以提高統治正當性。
中原王朝與大一統王朝
中原王朝指定都於中原的王朝,大一統王朝指統一漢地的王朝。「漢地」指漢族傳統定居區。
征服王朝與滲透王朝
非漢族建立的中國王朝,根據統治漢地的方式分為「征服王朝」(保留自身文化)和「滲透王朝」(融入漢文化)。
國號與王朝的正統性
中國王朝開國之際確定國號,象徵政權取得舊統治的合法地位。國號含「大」字,除遼金元朝,民間也常在國號前加「大」字以示尊重。
中國與「中國」
中國歷史上未有王朝直接以「中國」為國號,但各王朝都試圖與此概念掛鈎。清朝自1689年起對外自稱「中國」。
中華文化圈與國號
中華文化圈國家也認可用中國國號。越南和朝鮮 полуострова都有自己的國號。
三國時期概述
朝代 | 君主 | 年號 | 都城 |
---|---|---|---|
曹魏 | 曹操、曹丕、曹叡 | 黃初、太和、青龍、景初 | 許昌、洛陽 |
蜀漢 | 劉備、劉禪 | 章武、建興、延熙、景耀 | 成都 |
東吳 | 孫權、孫亮、孫休、孫皓 | 建安、黃武、赤烏、太平 | 建業 |
三國時期君主列表
君主 | 所屬勢力 | 稱號 | 生卒年 |
---|---|---|---|
曹操 | 曹魏 | 武帝 | 155-220 |
曹丕 | 曹魏 | 文帝 | 187-226 |
曹叡 | 曹魏 | 明帝 | 204-239 |
劉備 | 蜀漢 | 先主、昭烈帝 | 161-223 |
劉禪 | 蜀漢 | 後主 | 207-271 |
孫權 | 東吳 | 大帝 | 182-252 |
孫亮 | 東吳 | 休帝 | 243-260 |
孫休 | 東吳 | 文帝 | 235-264 |
孫皓 | 東吳 | 末帝 | 243-284 |
三國時期重要事件
- 184年:黃巾之亂爆發。
- 189年:董卓廢漢少帝劉辯,立劉協為帝。
- 191年: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
- 192年:董卓被殺。
- 200年:曹操打敗袁紹,統一北方。
- 208年:赤壁之戰,孫劉聯軍大敗曹操。
- 223年:劉備去世,劉禪繼位。
- 229年:魏國滅蜀漢。
- 280年:晉國滅東吳,三國時期結束。
三國時期文化藝術
三國時期雖然戰亂不斷,但文化藝術卻得到了一定的發展。這一時期出現了許多著名的詩人、書法家和畫家。曹丕所著的《典論》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文學評論專著。張芝的草書、鍾繇的楷書都是三國時期的代表作。
三國時期對中國的影響
三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這一時期的戰亂和動盪導致了人口減少、經濟衰退和社會混亂。同時,三國時期也是中國思想文化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儒家思想開始衰落,道家、法家和佛教思想得到了一定的發展。三國時期結束後,中國進入了魏晉南北朝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