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源自中國上古時代,是一種印刻在中國文化深處的哲學思想和思維模式。最初,五行僅作為統治者治理國家的指導原則,由上天或先王頒布,要求統治者遵循。
《逸周書·小開武》記載,武王在位第二年,向周公請教治理國家的極致,周公回答道,文王在位時遵循的原則包括遵循三極和應用五行。三極指的是以九州維地,以九星維天,以四佐維人。五行則是水、火、木、金、土,君王能遵循三極,五行就能如常運行。
《書·洪範》記載,武王在位十三年時,向箕子請教常理的次序,箕子回答説,上天賜予禹治國的大法則有九類,其中第一項就是五行,並解釋了五行運行的道理:


水能下降滋潤,火能上升燃燒,木能彎曲或正直,金能隨意鍛造,土能滋養作物。
五行的初衷,是作為人民日常使用的五種物資,即木、火、土、金、水。這些物資是上天賜予的,統治者要確保人民能夠獲取這些物資,以便生產和消費。
後來,五行逐漸與其他五種事物相關聯。例如,水、火、木、金、土分別與五色、五味相配對。在春秋戰國時期,五行與方位的季節、干支、數字、天象、行星、天氣、器物、身體、德性等事物相對應,形成了一種以「五」為基準的事物分類模式。
同時,五行也產生了相生相剋的關係,以及生、旺、墓地支三合的五行結構關係。五行從原本的五種物資,逐漸演變為一種解釋萬物變化和衰旺的理論。
戰國中晚期至秦漢時期,五行進一步與陰陽、氣、八卦聯繫起來,擴充了其理論體系。例如,氣化宇宙論認為,宇宙從混沌不分,到陰陽二氣分出,再到陰陽二氣分出五行之氣,最後五行之氣化生萬物。
五行在氣化宇宙論的架構下,不僅成為構造萬物的要素,其意義也擴充為五氣的流佈和通行。五行與五常相配對,如木代表仁,火代表禮,土代表信,金代表義,水代表智。
五行可用兩種空間圖象表示:第一種是五芒星搭配五行生剋,另一種是中央和四方的空間模型。五芒星外圍表示相生,內裏表示相剋。五行以“比相生、間相勝”的原則形成生剋五行模式。
不過,五行之間並無主次之分,地位對等。中央土與四方不處於同一個層面,有控制四方之意。五行數到“九”為止,漢代時陰陽思想進入五行學説,才衍生出“土有成數十”的説法。
戰國時代的鄒衍立陰陽家,提出王朝更迭來自五行相勝的循環。鄒衍將“五行”推演為代表王朝運數的“五德”,認為五行不僅代著季節更替,更預示王朝的興衰更迭。
漢代沿用了五德理論來解釋其王朝正統,但朝野中一直爭論漢朝究竟當居何德運、尚何服色。最終,漢朝改朔易服,宣佈漢居土德、尚黃色。而新莽代漢之時,劉氏父子提出新五德説,認為新王朝的德運當由舊王朝所生,而非舊王朝的德運為新王朝所剋。
五行學説始見於夏商時期,於春秋戰國得以完善,直至今日仍深深影響中國社會的各個領域之中。五行最初被稱為五材,包含了木、火、土、金、水這五種元素,古人認為萬物皆由這五種基本元素所構成。
五行相生相剋,相生指的是有助長、促進之意,代表五行之間互相滋生、互相助長的關係。相剋則指制約,一方過於旺盛,導致產生過強的剋制現象。
當五行出現過盛或過弱的情況,便會產生旺、相、休、囚、死的不同狀態。一般來説,當令者旺,次旺者相,先我者休,克我者囚,我剋者死。
五行相生相剋,形成一個循環制約的體系,維持宇宙萬物的平衡和運行。五行學説在中國文化中根深蒂固,對中國古代的政治、經濟、文化、醫療、哲學等領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火木五行:相生相剋之道
五行相生相剋
根據中國古代的五行理論,宇宙萬物皆由金、木、水、火、土這五種元素組成,彼此之間存在著相生相剋的關係。
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剋:火剋金,金剋木,木剋土,土剋水,水剋火。
五行與萬物
五行不僅僅是抽象的元素,更與現實世界的各種事物息息相關:
五行 | 相應的事物 |
---|---|
木 | 樹木、植物、肝臟、膽 |
火 | 太陽、火焰、心臟、小腸 |
土 | 山峯、大地、脾胃、胰臟 |
金 | 金屬、肺臟、大腸 |
水 | 河流、海洋、腎臟、膀胱 |
五行與健康養生
在中醫理論中,五行與人體健康密切相關。健康的狀態是在於五行平衡,當某一五行過盛或不足時,就會導致相應的疾病。
五行過盛:
五行 | 症狀 |
---|---|
木 | 肝火旺盛,易怒頭痛、血壓升高 |
火 | 心火旺盛,口乾舌燥、失眠盜汗 |
土 | 脾胃虛弱,消化不良、腹脹便溏 |
金 | 肺氣不足,氣喘咳嗽、皮膚乾燥 |
水 | 腎氣不足,腰膝痠痛、水腫 |
五行不足:
五行 | 症狀 |
---|---|
木 | 木氣不足,倦怠無力、抵抗力差 |
火 | 火氣不足,怕冷畏寒、手腳冰冷 |
土 | 土氣不足,營養不良、肌肉鬆弛 |
金 | 金氣不足,肺功能弱、氣短氣促 |
水 | 水氣不足,津液不足、口渴多飲 |
五行與養生之道
通過調整飲食、運動、情緒等生活方式,可以達到五行平衡的養生效果:
五行 | 養生方法 |
---|---|
木 | 多吃綠色蔬菜、適量運動、保持心情舒暢 |
火 | 常吃紅黃色蔬果、曬太陽、適量運動 |
土 | 多吃黃色食物、按摩脾經、早睡早起 |
金 | 多吃白色食物、泡腳、規律作息 |
水 | 多喝水、多吃黑色食物、適量泡澡 |
結語
火木五行理論是中國古代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涉及了宇宙萬物的運作規律,更與人體健康養生息息相關。通過理解五行相生相剋之道,我們可以更好地調節身心,達到身心平衡的健康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