鱉
鱉,又稱甲魚、團魚,為龜鱉目鱉科的一種淡水龜鱉目動物,約於一億五千萬年前的侏羅紀晚期發源於亞洲,後於古新世中期擴散至北美和非洲等地。
鱉科現有2亞科,13屬,約30種。這些種類中,一些體型較大的,為現存體型最大的淡水龜鱉目動物。
特徵
鱉高度適應水下生活,能以腋窩直接吸收水中的氧氣,亦可在水中持續數小時不呼吸。其常潛伏在水底泥沙上,捕食小型水生動物,並會鑽進泥沙裡冬眠。
鱉體呈暗綠色;吻部突出,狀似豬鼻,長度和厚度會依種類而異;每足僅有三個趾爪,趾間常有蹼,能助其快速游泳。
食用價值
鱉科因其肉味鮮美且營養價值較高,常被人類作為補品食用。部分種類由於食用價值而瀕臨滅絕。
分類
根據 Walter 等人在 2009 年發表的論文,鱉科內部的分化關係如下:
| 家族 |
|—|—|
| † 古鱉科 |
| 亞洲鱉科 |
| 軟甲鱉科 |
| 北美鱉科 |
| 非洲鱉科 |
形態
鱉的外形似龜,具有圓而平的骨質背甲。與其他龜鱉目動物不同,鱉的背甲不具角質盾片,僅覆以柔軟的革質皮膚。腹板退化。
鱉的頭頸長且能垂直內縮,頭部能縮入體內。上、下顎均有肉質軟唇,吻端形成吻突。無外耳孔。四肢粗短扁平,為五趾型,趾間有蹼,內側三趾具爪。
俗稱
鱉在不同地區有不同的俗稱,諸如王八、甲魚、泥龜等。
與烏龜的區別
鱉和烏龜同屬龜鱉目,但有顯著區別。鱉屬於鱉科,而烏龜屬於龜科。鱉的背甲較軟,無明顯紋路,而烏龜的背甲較堅硬,並有明顯龜紋。鱉的頭頸無法完全縮回甲中,而烏龜的頭頸可以完全縮回甲中。
烏龜跟鱉怎麼分?
瞭解烏龜跟鱉的區別,可以幫助您更深入認識這些迷人的爬行動物。這篇文章將探討兩者之間的主要差異,讓您成為分辨烏龜和鱉的專家。
外觀特徵
特徵 | 烏龜 | 鱉 |
---|---|---|
甲殼 | 堅硬、覆蓋全身 | 柔軟而有皮革質感 |
形狀 | 橢圓形或圓形,通常也有背甲 | 扁平、流線型,通常沒有背甲 |
頸部 | 長而靈活 | 短且不易伸縮 |
頭部 | 大且有鱗片 | 小且覆蓋著柔軟的皮膚 |
四肢 | 堅固、有腳趾 | 扁平、有蹼 |
尾巴 | 長且細 | 短且粗 |
棲息環境
烏龜主要棲息於水域,包括池塘、湖泊和河流等。它們通常會曬太陽,但也會潛入水下尋找食物。
鱉則更偏好淡水和沼澤等泥濘環境。它們擅長游泳,但也能在陸地上活動,尋找食物或曬太陽。
飲食習慣
烏龜是雜食性動物,以植物、昆蟲、蠕蟲和魚類等各種食物為食。
鱉主要是食肉動物,以魚類、甲殼類動物、螺類和昆蟲等動物性食物為食。
繁殖習性
烏龜通常在水域中產卵,雌龜會在沙質或泥土中挖洞築巢。
鱉則會在陸地上產卵,雌鱉會尋找茂密的植被或樹根附近,挖洞築巢。
- 呼吸方式: 烏龜是用肺呼吸,而鱉可以使用肺和皮膚呼吸。
- 冬眠: 烏龜在冬天會冬眠,而鱉則會進入冬眠狀態。
- 壽命: 烏龜通常比鱉長壽,一些物種的壽命可達 100 年以上。
總結
通過瞭解烏龜和鱉之間的外觀、棲息環境、飲食習慣、繁殖習性和其他差異,您就能輕鬆分辨這兩種不同的爬行動物。下次在野外或動物園遇到烏龜或鱉時,不妨運用這些知識,更深入地欣賞它們的獨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