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遙遠的古代,人們為了辟邪護身,常在街巷的轉角處或風水沖擊之地設立「石敢當」,這是一種刻有神獸 or 字符的鎮宅之物,它們被認為能夠抵禦惡靈和災害,保護著家家户户的平安。
石敢當的傳説與歷史
據記載,石敢當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元代,當時人們在門前或路口豎立刻有「石敢當」字樣的石碑,以避邪消災。這種習俗逐漸演變,石敢當被賦予了更多的神力,不僅能鎮壓邪氣,還能治水、防火、止風、驅魔,甚至保佑官民、振興禮樂。
石敢當,又名泰山石敢當,多設置於街巷之中,特別是丁字路口等風水沖煞之地,作為辟邪之用。石碑上刻有「石敢當」或「泰山石敢當」字樣,碑額上常有獅首、虎首等浮雕。此物常被視為道路神而受民間祭祀。
元代陶宗儀《南村輟耕錄》中提到:「今人家正門當巷陌橋道之沖,則立一小石將軍,或植一小石碑,鐫其上曰石敢當,以厭禳之。」可見石敢當功用已從最初的「鎮壓不祥之氣」,擴展到治水、防火、止風、驅邪、除煞、消災等多方面,且被認為能保佑官民,促進名教、禮樂之興盛。
《急就章》中史游提到的「石敢當」一詞,最早見於西漢時期,而唐代顏師古的註解則稱:「衞有石碏、石買、石惡,鄭有石癸、石楚、石制,皆為石氏。周有石速,齊有石之紛如,其後亦以命族。敢當,言所當無敵也。」這段文字雖然是在形容師、石、所、龍四個姓氏的品格,但對後來的石敢當風俗有所影響,如設立石敢當多擇「龍虎之日」,且在石敢當上雕畫「虎頭」。目前已知最早的實物石敢當出自唐大曆五年(770年),而宋代慶曆四年(1044年),張緯在福建莆田任官時曾發現一塊石銘和兩塊石符,石銘上刻有:「石敢當,鎮百鬼,壓災殃,官吏福,百姓康,風教盛,禮樂昌。大曆五年,縣令鄭押字記。」現存最古老的石敢當也是在福建,福州市的於山碑廊中保存一塊宋高宗紹興年間的石敢當,其上銘文為:「奉佛弟子林進暉,時維紹興載,命工砌路一條,求資考妣生天界。」[[1]](#ftn_1)
總的來看,石敢當的起源與靈石崇拜和泰山崇拜有關,由於資料不足,難以確定唐宋之前石敢當已有今日普遍的「壓禁」功能,亦無法確定其習俗的具體發祥地。[[1]](#ftn_1)靈石崇拜在世界各地都有悠久歷史,如台灣的「石頭公」崇拜、中國西部羌族的白色石頭崇拜。漢代《淮南子》中記載:「丸石於宅四隅,則鬼無能殃也。」而前文提及的唐代石敢當即為埋藏於地下的鎮宅之用。此外,東漢應劭《風俗通義》中記載,河南汝陽彭氏墓前的石人被認為能治病,而泰山碧霞觀亦有傳説能消除疾病的石碑。
石敢當,這是一個源於中國古代的傳統風水用品,被認為能夠驅邪避煞,保護家宅平安。它常被安放在路口、門庭或建築物的轉角處,以達到擋煞的作用。據傳,它的名字源於《山海經》中的一位勇士,名叫石敢當,因其勇敢無畏而受到人們的尊敬和崇拜。後人將他的名字用來命名這種能夠抵擋邪煞的石頭製品,以期能夠像他一樣具有無畏的力量。
石敢當的風水應用
風水學中,石敢當被認為是一種能夠化解煞氣的吉祥物。例如,當一座建築物的前方有一條直衝而來的馬路或是有一座高樓對著自己的住宅,這種格局在風水中被視為煞氣重,此時可以在受煞的位置放置石敢當來減輕煞氣的影響。此外,石敢當還可以用於化解地基不穩、地形突兀等問題,以達到穩固地基、平衡風水的目的。
石敢當的形製
石敢當的形製各異,有方有圓,但通常都會刻有「石敢當」三個大字,有的還會附加其他文字,如「泰山石敢當」、「鎮宅祈安」等。這些附加的文字往往是根據風水師的建議而定,以增強其風水上的作用。在選擇石敢當時,應注意其材質要堅硬,體積要適中,以達到最好的擋煞效果。
石敢當的放置有一定的講究,首先要選擇適當的位置,通常是煞氣最重的方位。其次,石敢當的朝向也十分重要,應對著煞氣的來源,以便於更好地發揮其作用。此外,石敢當的底部最好能夠穩固地固定在地面上,以確保其能夠穩固地抵禦煞氣的衝擊。
延伸閲讀…
石敢當
泰山石敢當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