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之起源與五德終始説
引言
秦,一個重要的王朝,其起源與五德終始説緊密相連。本文將深入探討秦國的起源、五德終始説的演變及其與秦國統一的關係。
秦國的起源
秦國,原為嬴姓部落,相傳為伯益後裔。西周時期,秦國封地於今陝西一帶。春秋戰國時期,秦國勢力擴張,成為戰國七雄之一,都城鹹陽。
五德終始説的演變
五德終始説,源於儒家五行説,認為不同的王朝有相應的德性。當一種德性衰落時,另一種德性將取而代之。
秦國統一後,接受五德終始説,認為自己是水德,勝過前朝火德的周朝。這種理念有助於秦國鞏固統治,宣示自己為天命所歸。
正統論與五行運行法則
西漢初期,正統論進一步發展,五行運行法則出現相勝和相生兩種説法。相勝説主張武力推翻,相生説主張禪讓。
五行相剋説
五行相剋説認為,五行相生相剋,失德者應讓位於有德者。秦末漢初,漢朝採用此説,認為秦暴政非正統,漢承周火德。
五行相生説
五行相生説認為,五行相生相長,失德者應禪讓與有德者。西漢末年,王莽利用此説,篡漢為新。
德性修改
為了證明自身合法性,王莽採用五行相生説,修改漢朝以前朝代的德性順序。
火德王朝
漢末,漢朝被視為火德王朝,又稱炎漢。東漢史書也採用此説,確立漢朝正朔為火德。黃巾軍起義,也以土反漢。
結論
秦國的起源與五德終始説息息相關。秦國採用此説,鞏固統治,宣示天命所在。五行運行法則的變化,也影響著歷朝政權的轉換。五德終始説,是中國古代政治思想中重要的理論,在王朝更替中發揮了重要な作用。
附加表格
時代 | 德性 | 朝代 |
---|---|---|
戰國 | 火 | 周 |
秦朝 | 水 | 秦 |
西漢 | 火 | 漢 |
東漢 | 火 | 漢 |
三國 | 不適用 | 曹魏、蜀漢、東吳 |
西晉 | 不適用 | 西晉 |
東晉 | 不適用 | 東晉 |
十六國 | 不適用 | 前秦、後秦、西秦 |
南北朝 | 不適用 | 北魏、南齊、梁、陳 |
隋朝 | 不適用 | 隋 |
唐朝 | 不適用 | 唐 |
五代十國 | 不適用 | 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 |
北宋 | 不適用 | 北宋 |
南宋 | 不適用 | 南宋 |
元朝 | 不適用 | 元 |
明朝 | 不適用 | 明 |
清朝 | 不適用 | 清 |
論秦五行學説
秦朝在中國歷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其不只建立了中央集權制,也整理了先秦的思想學派,其中「秦五行」學説是重要的思想成果之一。
秦五行思想概述
秦五行思想源自先秦的五行學説,認為世間萬物皆由金、木、水、火、土五種基本元素組成,它們相互作用和制約,從而形成宇宙萬物。秦國統治者採用五行説作為理論基礎,將其應用於政治、軍事實務、禮制、甚至服色等方面。
五行相生相剋
五行相生相剋的關係是秦五行學説的核心概念。相生是指某一五行生出另一五行,例如木生火、火生土。相剋則指某一五行剋制另一五行,例如水克火、火克金。
相生 | 相剋 |
---|---|
木生火 | 水克火 |
火生土 | 金克木 |
土生金 | 木克土 |
金生水 | 火克金 |
水生木 | 土克水 |
五行之德
秦人認為五行各自具有特定屬性,稱為「德」。木德代表生長,火德代表光明,土德代表承載,金德代表收斂,水德代表滋潤。統治者將五行德行應用於治國理政,以求達到和諧穩定的社會秩序。
五行之色
五行學説也影響了秦朝的服色制度。秦人將五行與不同的顏色配對,例如木為青,火為赤,土為黃,金為白,水為黑。官吏的服色根據五行配對規定,象徵其職位和職責。
五行之位
秦人將五行方位對應於宇宙和人體,形成「五行之位」概念。木東方,火南方,土中央,金西方,水北方。君主被視為土德之君,位於中央,象徵穩定和權力。
此外,秦五行學説有助於促進國家統一和強化統治。它提供了一種合理的宇宙觀和社會秩序觀,有助於凝聚人心,維護統治階級的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