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蘆薈】蘆薈全攻略:種植、養護、體驗一網打盡!

【種蘆薈】蘆薈全攻略:種植、養護、體驗一網打盡!

蘆薈探秘:可食多肉植物的獨特風味

[蘆薈],除了傳統的藥用功效,更是一種可食多肉植物。讓我們深入瞭解這種多用途植物,探索其獨特風味和食用秘訣。

特徵 細節
產地 北非、西南阿拉伯半島
外觀 葉大肥厚,狹長尾端成針型,邊緣有鋸齒,表層有白粉
生長習性 喜愛排水良好介質,土乾再澆水,日照需求較低

庫拉索蘆薈:可食用品種

種蘆薈 Play

本篇介紹的蘆薈品種為「庫拉索蘆薈」,又稱「美國翠葉蘆薈」等。其外形與一般蘆薈相似,但葉肉更厚,適合生食。

食用前處理

種蘆薈

食用蘆薈前,去皮尤為重要,因其皮層含有「大黃素」,食用過量會導致腹瀉或皮膚炎。去皮方式可使用削皮器,輕鬆去除厚皮。

清洗果汁

切開蘆薈後,會流出黃褐色的黏性果汁。食用前,務必徹底清洗這些果汁。殘留果汁會帶有苦味,影響風味。

食用體驗

蘆薈生食口感滑嫩,但略帶苦味。沾取蜂蜜後,苦味減緩,風味更佳。不過,直接生吃並非最佳食用方式,建議加入冰塊或冷藏後再食用。

温馨提示:食用蘆薈時,建議諮詢專業醫療人員,以避免過敏或其他不良反應。

種植蘆薈的指南:打造你的居家療癒綠洲

蘆薈是一種多汁且耐旱的植物,以其豐富的營養成分和治療功效而聞名。在家中種植蘆薈不僅可以增添綠意,更能隨時隨地取用新鮮的蘆薈膠,呵護肌膚與健康。以下是種植蘆薈的詳細指南,幫助你打造專屬的居家療癒綠洲:

1. 選擇品種

市面上有超過 500 種蘆薈,但最適合種植在家中的品種有:

品種 特徵
普通蘆薈(Aloe vera) 最常見且用途最廣泛的品種
樹狀蘆薈(Aloe arborescens) 較大型且耐旱性強
長葉蘆薈(Aloe longifolia) 葉片細長,適合空間較小的環境

2. 準備土壤與容器

蘆薈偏好疏鬆、排水良好的土壤。建議使用以下配土比例:

配土材料 比例
培養土 50%
粗沙 25%
珍珠石或浮石 25%

容器方面,底部有排水孔的陶盆或塑膠盆皆可。

3. 繁殖

蘆薈可以用扦插或分株的方式繁殖:

扦插:
* 選取健康成熟的葉片,從基部剪下。
* 去除葉片底部 5-8 公分的葉肉,將其放入乾燥陰涼處晾乾。
* 晾乾後,將葉片插入潮濕的培養土中,約 2-3 公分深。
* 保持土壤濕潤,並避免陽光直射。

分株:
* 從母株上取下有根的幼株。
* 移除多餘的根系,並將幼株重新種植在新的盆器中。

4. 種植

  • 在盆器底部填入一層排水層,例如碎石頭或陶粒。
  • 加入配製好的土壤,並在中間挖一個洞,深度約與蘆薈植株的高度相同。
  • 將蘆薈植株小心放入洞中,並用土壤填滿。
  • 輕輕壓實土壤,並澆透水。

5. 環境條件

蘆薈喜歡温暖明亮的環境,但也耐得住部分陰影。理想的生長温度為 18-25 度。避免將蘆薈放置在會結冰或過於炎熱的地方。

6. 澆水

蘆薈非常耐旱,不需頻繁澆水。一般來説,每週澆水 1-2 次即可。每次澆水後,應等待土壤完全乾燥後再澆下一次水。避免讓土壤長期保持濕潤,以免造成根腐。

7. 施肥

蘆薈不太需要施肥,但可以在春天和夏天每個月施用一次稀釋的液態肥料。使用低氮高磷鉀的肥料,例如 20-20-20 或 10-30-10。

  • 根腐:主要由過度澆水引起。發現後應立即停止澆水,並將受影響的植株重新種植在新的土壤中。
  • 蚜蟲:可以用肥皂水或殺蟲劑來防治。
  • 介殼蟲:可以使用棉花棒沾酒精擦拭來去除。

9. 採收與使用

蘆薈葉片會在生長成熟後變厚。當葉片達到約 20 公分長時,就可以進行採收。使用鋒利的刀子從基部靠近根的地方將葉片切下。新鮮的蘆薈膠可以直接塗抹在皮膚上或用於護膚產品中。

你會在2020年走大運嗎?

超詳細免費2020年生肖運程大分析

免費訂閱即時發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