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咽管開放症:耳朵的隱形大空腔
過度減重、藥物、鼻竇炎等因素可能會導致耳咽管長期關閉,造成耳朵嗡嗡作響、悶塞感等症狀。耳咽管開放症患者低頭時,耳朵悶痛的情況會好轉,因低頭時會使耳咽管附近的血管充血,促使耳咽管閉合。
然而,過度吸鼻子會使得耳咽管反覆打開,久而久之恐形成珍珠瘤等併發症。如果疑似患有耳咽管開放症,排除中耳炎等其他病因後,可通過耳鏡、聽力、鼓室圖檢查,以及鼻咽部和耳咽管開口處的內視鏡檢查,確診並採取對症治療。
治療方法會依據致病原因而異,若體重過輕造成,增加體重即可;歐氏管開口部沾黏嚴重時可考慮手術處理;如懷疑胃酸造成的,應調整生活作息並藥物治療;藥物因素引起的則停藥改善。
IU曾罹患耳咽管開放症
近年來,南韓歌手IU證實罹患耳咽管開放症,造成聽力受損和悶塞感。耳鼻喉科醫師指出,快速減重導致組織萎縮,可能會使耳咽管難以閉合,從而引發耳咽管開放症。
耳膜破洞:用力擤鼻涕的風險
從高山、潛水或被打巴掌等情況中恢復時,若採取錯誤的動作,都可能在不知不覺中造成耳膜破洞。一例患者在從太平山欣賞完雪景後,耳膜被捏鼻鼓氣時外洩的空氣震破。醫師提醒,進行 Valsalva 運動(即捏鼻鼓氣)時,若出現漏氣,應留意耳膜可能受損。
耳膜破洞後遺症
耳膜破洞除了會導致耳內出血,還可能會出現以下後遺症:
後遺症 | 症狀 |
---|---|
持續性耳鳴 | 長時間耳內出現雜音 |
聽力損失 | 聽力減退,無法清晰聽到聲音 |
眩暈 | 平衡感失調,導致頭暈或旋轉 |
感染 | 耳膜破裂處滋生細菌,造成疼痛、發炎 |
膽脂瘤 | 耳內形成囊腫,影響聽力 |
耳朵漏氣:成因、症狀與治療方法
耳朵漏氣又稱為耳漏,是一種耳朵排出液體的症狀,原因可能是感染、外傷或其他疾病。本文將探討耳朵漏氣的常見成因、症狀以及治療方法。
成因
耳朵漏氣常見的成因包括:
成因 | 描述 |
---|---|
中耳炎 | 中耳的細菌或病毒感染。 |
外傷 | 耳膜穿孔、鼓膜損傷或顱底骨折等外力造成的傷害。 |
其他疾病 | 鼻竇炎、過敏或腦膜炎等相關疾病。 |
膽脂瘤 | 耳道內膽固醇囊腫,會損害中耳結構。 |
耳道閉鎖 | 耳道先天性或後天性閉塞,導致耳垢積聚和感染。 |
症狀
耳朵漏氣的症狀會因成因而異,可能包括:
- 耳朵疼痛或不適
- 耳朵排出液體 (無色或帶血、膿)
- 耳鳴或聽力下降
- 頭暈或噁心
- 發燒
治療方法
耳朵漏氣的治療方法取決於漏氣的成因。常見的治療方法包括:
治療方法 | 描述 |
---|---|
抗生素 | 治療中耳炎引起的細菌感染。 |
抗生素耳滴 | 治療外耳道感染。 |
耳膜修補術 | 修復穿孔耳膜。 |
膽脂瘤切除術 | 切除耳道內膽固醇囊腫。 |
引流管置入術 | 在耳膜上放置引流管,排出中耳積液。 |
預防
雖然無法完全預防耳朵漏氣,但可以採取一些措施降低風險,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