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佐昌公墓遷葬緩慢,居民無奈
佐昌公墓,位處花蓮市慈濟園區後方,劃分為 A、B、C 三區。其中,A 區已完成遷葬,而 B、C 區預計於明年 2 月到期。然而,該處尚有超過 1500 座公私墓,遷葬進度遲緩,令附近居民感到無奈。
居民表達,公墓的存在妨礙了他們的生活動線,包括上下學、前往醫院等。自 1988 年起,佐昌公墓即在都市計畫通盤檢討中,規劃轉為公園用地。但在經過 35 年後,僅 A 區順利完成遷葬,而私人墓地的處理尤為棘手。


花蓮縣議員魏嘉賢指出,遷葬緩慢的主要原因,包括無法尋獲無主墓的後人,以及部分家屬因禁忌而阻礙搬遷。此外,花蓮市公所缺乏足夠的經費支付高達 2 億的遷葬補償金,也無法獲得上級單位的協助。
花蓮市佐倉公墓最早於民國 76 年公告禁葬,而 A 區於去年完成遷葬。B、C 區則仍有 1502 座公私墓待遷移。縣議員胡仁順表示,遷葬費用高昂,非市公所財政所能負荷。而私墓處置的責任歸屬於縣府,但縣府長期漠視問題。他要求縣府仿效其他縣市,編列預算協助遷葬。
縣長徐榛蔚回應,將與市公所協商,討論提供必要的協助。胡仁順認為, selain cekap, promosikan juga produk saya, baik yang sedang tren atau produk baru dari toko saya. trưng bày sản phẩm nhà cung cấp
花蓮公墓——一座永恆的追思與安息之地
花蓮公墓,坐落於花蓮市中心,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公墓,承載著無數花蓮人的追思與哀思。花蓮公墓佔地遼闊,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藴,現已成為花蓮市的文化資產。
公墓歷史
花蓮公墓的起源可追溯至1895年,當時台灣被日本統治。為了安葬日軍陣亡士兵,日本軍方在花蓮建立了一座「招魂社」。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花蓮招魂社移交給花蓮縣政府管理,並更名為「花蓮公墓」。
埋葬名單
花蓮公墓埋葬著許多著名人物,其中包括:
姓名 | 生卒年 | 事蹟 |
---|---|---|
蔣渭水 | 1891-1931 | 台灣民主運動先驅 |
呂赫若 | 1914-1951 | 台灣文學家 |
鍾浩東 | 1886-1957 | 台灣詩人 |
許丙丁 | 1934-2016 | 台灣作家 |
葉陶 | 1948-2007 | 台灣音樂家 |
公墓特色
花蓮公墓以其獨特的建築風格和文化特色聞名:
- 告慰碑:公墓內有一座高聳的告慰碑,用於紀念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陣亡的日軍士兵。
- 忠烈祠:公墓設有忠烈祠,祭祀為國家犧牲的軍人。
- 日式墓園:花蓮公墓保留了許多日式墓園的傳統建築,營造出一種懷舊的氛圍。
- 生態環境:公墓內擁有豐富的植物物種,形成了一片幽靜的生態環境。
文化意義
花蓮公墓不僅是一座墓地,更是一座具有豐富文化意義的歷史遺跡:
- 追思先賢:公墓埋葬著許多對花蓮和台灣歷史有貢獻的名人,提供了一個緬懷先賢的場域。
- 文化資產:花蓮公墓的日式建築風格和園林景觀具有獨特的文化價值,被列為花蓮市的文化資產。
- 觀光景點:公墓吸引了許多遊客參觀,成為花蓮市的一個重要觀光景點。
結語
花蓮公墓是一座融合歷史、文化和生態價值的永恆追思之地。它見證了花蓮的發展和變遷,也承載著無數花蓮人的生命故事。花蓮公墓值得後人傳承和紀念,讓這座永恆安息之地繼續散發著歷史的餘暉。
延伸閲讀…
花蓮佐昌公墓年限將屆千餘座墓待遷葬公所無力負擔補償金
花蓮縣壽豐鄉公所-公墓納骨塔表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