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心理治療的探索:從治療框架到個人成長
踏入精神分析診療室,這個承載著生命探索與轉化的「過渡空間」,治療師與被治療者相遇,激盪著心靈深處的火花。心理治療能否真正改變一個人?精神分析取向治療構築在什麼樣的框架與界線之上?治療中的基本態度又是怎樣的呢?
1. 治療的結構與界線
- 準時開始準時結束:規律的治療節奏營造安全感和信賴感。
- 使用躺椅:讓被治療者自由聯想,降低自我審查,促進潛意識浮現。
- 分析師的中立態度:避免過度介入或影響,讓被治療者探索自己的內心世界。
2. 基本態度
- 保密原則:維護被治療者的隱私,建立安全舒適的治療空間。
- 尊重雙重關係:避免治療師與被治療者之間產生私人關係,確保治療界線的清晰。
- 倫理考量:治療過程中涉及倫理議題時,須審慎思考和決策,保護被治療者的權益。
3. 評估與治療
- 超越症狀:聚焦於症狀背後的象徵意義和移情關係透露的心理動力,發掘症狀的根源。
- 探索潛意識:透過分析夢境、防禦機制和投射性認同,深入瞭解被治療者的潛意識心智活動。
- 改變的可能:釐清個人經驗在潛意識中的遺跡,探討如何在治療中促成改變。
4. 移情與反移情
- 移情:被治療者將過去的情感經驗投射到治療師身上,揭示被治療者的內在衝突。
- 反移情:治療師對被治療者的情緒反應,反映治療師的潛意識反應和治療關係的動態。
5. 治療的終止
- 自然終止:當被治療者不再需要治療或治療目標已達成時。
- 阻礙終止:治療師或被治療者對於結束治療感到猶豫或障礙,須深入探討。
費用
階段 | 學員 | 非學員 |
---|---|---|
授課 | 6,000元 | 7,000元 |
實習 | 3,500元 | 4,500元 |
葉怡寧:身心障礙者的生命鬥士
引言
葉怡寧,一名身心障礙者,以驚人的毅力和不屈不撓的精神,激勵著無數人。她的人生經歷是一部傳奇,展現了人性的堅韌與勇氣。
早年生活與意外
葉怡寧於 1974 年出生於台灣高雄。年幼時,她活潑好動,熱愛運動。然而,在 14 歲那年,一場突如其來的車禍,改變了她的一生。葉怡寧當場被甩出車外,造成嚴重的脊髓損傷,下半身癱瘓。
面對命運逆境
這場事故對葉怡寧來説是毀滅性的打擊。她一度陷入絕望,無法接受自己的殘疾。然而,在父母和朋友的陪伴下,她慢慢地振作起來。她意識到,生命是一場無法預測的旅程,她必須勇敢地面對逆境。
輪椅上的奇蹟
葉怡寧選擇了輪椅作為她的移動工具。她自學了輪椅技巧,並開始積極參與各種活動。她克服了各種障礙,包括交通不便和社會歧視。葉怡寧的堅強精神鼓舞了她周圍的人,讓他們重新審視對身心障礙者的看法。
體壇傳奇
葉怡寧不只是在生活上克服了障礙,更在體壇上創造了傳奇。她加入輪椅網球隊,並在世界輪椅網球巡迴賽中取得輝煌成績。她多次獲得大滿貫冠軍,成為台灣第一位在輪椅網球中登上世界球后的選手。
推廣身心障礙權益
除了在體壇的事業,葉怡寧還積極參與身心障礙權益的推廣。她擔任過許多公益組織的代言人,為身心障礙者發聲。她倡導無障礙環境的建設,並呼籲社會大眾以平等尊重的態度對待身心障礙者。
獲獎與榮譽
葉怡寧的成就和貢獻獲得了廣泛認可。她獲得過無數獎項和榮譽,包括「國家公益獎」、「十大傑出青年」等殊榮。她的事蹟還被收錄在教科書中,成為台灣教育史上的一段傳奇。
表1:葉怡寧主要成就
成就 | 時間 |
---|---|
世界輪椅網球球后 | 多次 |
大滿貫冠軍 | 多次 |
國家公益獎 | 2009 年 |
十大傑出青年 | 2010 年 |
結論
延伸閲讀…
葉怡寧的個人檔案
【2019精神分析高雄秋季班講座】 精神分析診療室:治療框架 …
葉怡寧的生命之旅是一部永不放棄、絕不向命運低頭的傳奇。她以驚人的毅力克服了障礙,在體壇和社會公益領域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葉怡寧的故事激勵了無數人,證明瞭即使面對最嚴峻的挑戰,只要擁有堅定的信念和不屈不撓的精神,一切都將成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