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祿、辟邪:漢代陵墓神獸的演變與定名
貔貅,又稱辟邪、天祿,是傳説中的瑞獸。因其寓意祥瑞,在中國民間廣為流傳,深受人們喜愛和敬仰。
東漢時期,陵墓石獸作為墓園的重要元素,逐漸形成制度化。其中有翼、帶角的獅子形石獸,被稱作天祿和辟邪。
關於天祿、辟邪的定名,學界有不同的説法。以朱希祖先生為代表的第三類説法認為,獨角為麒麟,雙角為天祿。
孟康在西魏時期提出,獨角為天祿,雙角為辟邪。這一説法得到了後人的沿襲和認可。
在先秦文獻中,“天祿”“辟邪”並非專指神獸,而是指代吉語或貶義詞。漢代以後,這兩詞才逐漸用於指代神獸。
根據考古實物,漢代天祿、辟邪的形象主要分為兩類:二維平面圖像和三維立體實物。其中,大型的神道石獸形制最為典型。
漢代天祿、辟邪形象的定型,是由本土文化中的翼獸、角獸與外來獅子形象共同作用的結果。
早期漢代神獸形象,如翼獅,受到西域文化的影響。但其羽翼和角制也深受本土文化傳統的影響。
西漢晚期出現了大型有翼獅子形象,與獅子在西域的傳入有關。
陵墓石獸的雛形早在先秦時期就已出現。東漢時期,陵寢制度確立,陵墓石獸成為重要的元素。
文獻記載中,西漢霍去病墓首次出現了陵墓石刻羣。東漢時期,陵墓石獸的佈局和形制已成規模,並具有較強的地域特色。
目前發現的東漢天祿、辟邪石獸,主要分佈在河南、河北、山東等地。其中,高頤闕和蘆山樊敏墓前的有翼石獅,便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
公元前1世紀的《大戴禮記.五帝德》記載,黃帝曾訓練熊羆、貔豹、虎等動物參與阪泉之野的戰爭。而在《爾雅·釋獸》中,貔貅被描述為一種白狐。
“
表格:天祿、辟邪相關説法
説法類別 | 代表學者 | 定名方式 |
---|---|---|
第一類 | 朱希祖先生 | 獨角為“天祿”,雙角為“辟邪”,天祿和辟邪的總名叫“桃拔” |
第二類 | 朱偰、羅宗真及李蔚然先生 | 獨角為“麒麟”,雙角為“天祿”,無角的則為“辟邪” |
第三類 | 楊寬、曾布川寬、劉敦楨、林樹中、梁白泉及盧海鳴先生 | 獨角和雙角都為“麒麟” |
第四類 | 孫機及宋震昊先生 | 獨角為“辟邪”,雙角為“天祿” |
請問「辟邪」是從何種動物轉化而來?
辟邪,又稱辟邪獅,是一種中國古代傳説中的神獸,具有驅邪避害的功能。關於辟邪的來源,有多種説法,本文將探討其中最常見的兩點。
請請問「辟邪」是從何種動物轉化而來?
1. 鹿
相傳,辟邪起源於上古時期的九尾鹿。九尾鹿是一種擁有九條尾巴的靈獸,傳説中具有驅邪避疫的能力。後來,九尾鹿演化成辟邪,保留了驅邪的功效,並增加了辟邪的威嚴形象。
2. 獅子
另有一説是辟邪起源於西域的獅子。獅子作為百獸之王,在古代中國備受尊崇,被視為吉祥、威嚴的象徵。在漢代,隨著中西文化的交流,獅子傳入中國,並與中國本土的九尾鹿相融合,形成了辟邪這一獨特的形象。
延伸閲讀…
辟邪_百度百科
貔貅-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特徵 | 鹿 | 獅子 |
---|---|---|
外形 | 九條尾巴 | 鬃毛、獠牙 |
來源 | 上古神話 | 西域 |
象徵 | 驅邪避疫 | 威嚴、吉祥 |
綜上所述,關於辟邪的來源,主要有起源於九尾鹿和起源於獅子的説法。這兩種説法都有一定的根據,反映了辟邪這一神獸在中國文化中的演變和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