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獅爺,金門守護神
風獅爺,又稱風獅、石獅公,是閩南、粵東、台灣以及琉球等地設立在建物屋頂、村落風口等處的獅子像,用來替人、家宅、村落避邪化煞。傳説風獅爺起源於漢朝山越居民的神獸山貓爺,後演變為閩浙地區的風獅爺。
金門風習盛行風獅爺信仰,現存有68座風獅爺。根據造型、設立地點,可分為屋頂風獅爺、村落風獅爺。屋頂風獅爺放置於居家的屋頂上,多背上坐有武士,手持弓箭;村落風獅爺多設立於村莊四周的風口,面朝東北東至北方。
風獅爺的造型主要有立姿、蹲踞兩種,立姿四肢細小,蹲踞動作靈動。獅頭特徵明顯,圓眼凸出、獅鼻頭寬闊、呲咧大嘴。手持物有筆、令旗、印、錢幣等。背部雕飾有鬃毛,尾巴上捲貼於背部。雄性風獅爺外露雄性生殖器或暗喻遮掩。
風獅爺的材質有石雕泥塑、陶塑、泥製、水泥等。石製為多數,有花崗石、泉州白石、青草石。東珩風獅爺為水泥模型獅,也是最小的風獅爺。
風獅爺的安置儀式盛重,由法師舉行,並利用白公雞開光。開光後的白公雞被放生,農民不可傷害或驅離。有些村莊會將開光後的白公雞活埋於風獅爺下。
邱良功母節孝坊的青鬥石獅「石獅仙姑」,被尊稱為金門風獅爺的王。傳説中,「石獅仙姑」庇佑全島風獅爺,具有辟邪治病的神奇靈力。
風獅爺信仰原為防風,後演變為多種功能的庇護神,能鎮水患、防路沖、擋宅沖、剋蟻害,甚至找回走失的牲畜。當地居民為感謝風獅爺,會製作謝袍、祭拜供品,增添了風獅爺神秘生動的信仰故事。
特徵 | 種類 | 材質 | 功能 |
---|---|---|---|
立姿、蹲踞 | 屋頂風獅爺、村落風獅爺 | 石雕泥塑、陶塑、水泥 | 避邪鎮煞 |
獅頭特徵:圓眼凸出、獅鼻頭寬闊、呲咧大嘴 | 屋頂風獅爺 | 花崗石、泉州白石、青草石 | 防風、鎮水患 |
持物:筆、令旗、印、錢幣 | 村落風獅爺 | 陶塑、泥製、水泥 | 擋宅沖、剋蟻害 |
雄性風獅爺外露雄性生殖器或暗喻遮掩 | 屋頂風獅爺、村落風獅爺 | 石製為多數,有花崗石、泉州白石、青草石 | 找回走失牲畜 |
儀式:由法師舉行,並利用白公雞開光 | 屋頂風獅爺 | 陶塑、泥製、水泥 | 辟邪治病 |
神奇靈力:辟邪治病 | 村落風獅爺 | 石製為多數,有花崗石、泉州白石、青草石 | 庇佑全島風獅爺 |
背上坐有武士,手持弓箭 | 村落風獅爺 | 花崗石、泉州白石、青草石 | 防路沖 |
金門石獅:護衞浯島的精神象徵
序言
金門石獅,作為金門島上的標誌性文化遺產,歷經時光洗禮,見證了金門島的歷史演變和軍事防禦。這些雄偉的石獅不僅是守護鄉土的神獸,更是金門精神的體現。
石獅文化溯源
石獅崇拜起源於中國古代,自唐宋時期開始盛行於閩南地區。隨著移民、貿易和文化交流,石獅被帶到了金門島。
朝代 | 石獅風格 | 特徵 |
---|---|---|
宋代 | 瑞獸獅子 | 形態靈活,動感十足,注重細膩的刻工 |
元代 | 戲獅獅子 | 造型誇張,獅子戲球或嬉戲 |
明代 | 威鎮獅子 | 外形威猛,氣勢凜然,有鎮宅、護衞之意 |
清代 | 鎮宅獅子 | 形態莊嚴,表情威厲,強調保護作用 |
金門石獅特色
金門石獅以「鎮宅獅子」風格為主,常見於古厝、宗祠、廟宇等建築物。其特點包括:
- 頭部方形,側面寬厚,雙眼圓睜,炯炯有神
- 張口露齒,露出兩顆誇張的犬齒
- 身體雄壯,四肢健碩,尾部上翹
- 基座較高,四方形、八方形或蓮花形
寓意與傳説
金門石獅不僅是裝飾品,更被賦予了深刻的寓意和傳説:
- 鎮宅祈福: 石獅具有鎮宅、辟邪、護主的作用,可以抵禦災禍、帶來平安。
- 祈求財運: 商號和民宅門前的石獅,往往會配上「石敢當」或「金錢劍」,寓意招財進寶。
- 威震天下: 石獅勇猛威嚴,象徵著金門軍民的英勇不屈。
- 神話傳説: 相傳清朝末期,一支軍隊經過金門時,誤以為石獅是敵人,發炮射擊,沒想到石獅安然無恙,軍隊被嚇得狼狽逃竄。
保護與傳承
金門石獅是金門重要的文化資產,政府和民間積極投入保護和傳承工作:
- 1997年,《金門縣金門石獅保護辦法》頒布,對石獅進行登錄、調查和修復。
- 2007年,金門國家公園成立「石獅小組」,持續監控石獅的狀況。
- 民間文化團體也舉辦研討會、展覽和導覽活動,推廣石獅文化。
結語
延伸閲讀…
走訪風獅爺的故鄉
金門日報全球資訊網-石獅典故
金門石獅,作為護衞浯島的精神象徵,不僅是金門鄉土文化的瑰寶,更是歷經戰火硝煙而屹立不倒的守護者。其勇猛威嚴的形象,承載著金門軍民不屈不撓、保家衞國的堅強意志。透過保護和傳承金門石獅,我們得以延續這份寶貴的文化遺產,讓其繼續見證金門島的發展與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