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三十六年
當時,先驅者劉老前人和郝點傳師等於民國三十六年抵達台灣。次年,我也隨後來到台北,與他們同住在簡陋的榻榻米小屋中。語言不通的我們,幸遇精通國語的李清賀。在他的引薦下,我到員林附近的斗六尋求開辦佛堂的可能性。
斗六佛堂的建立
李清賀熱情相助,在斗六找到了青年照相館的房舍。台北售房所得用於購買新房,內部裝修完善後,李清賀也已成功度化多人。其中,楊清琴的大伯父在報名求道後,由郝點傳師引薦了太和旅社的陳太太。彼時僅二十七歲的陳大姑也受其影響而求道。藉由李清賀的幫助,我又渡化了林廷材。
開拓之路,艱辛備嘗
時值交通不便,崎嶇的石子路成為我們開拓的阻礙。我親自徒步前往各處,包括嘉義、湖山岩、水林和中埔。途中,我脱下鞋子蹚過溪流、乘坐老牛車,甚至被抬上山路。然而,這些艱辛並未阻擋我的決心。
廣度有情,點亮心燈
憑藉著善緣與堅持,我們挨家挨户建立佛堂,供奉聖燈。當時,求道者只需繳納兩元功德費。後來,隨著新台幣的發行,也曾考慮提高費用,但點傳師郝點傳師體恤眾人疾苦而作罷。
廣傳大道,無私奉獻
我們不辭辛勞,勇於開拓道場。陳謙本在中壢賣檳榔時,以五十元的租金開辦佛堂。現在,當地已建成宏偉的樓房。當時,由於大陸未通,我們經營小生意製作麵條。後來,購買一台九百元的馬達,使工作更加便利。不論是點傳師或其他同奮,都曾參與麵條加工。
自性自渡,永保初心
如警鐘般發人深省,我等雖常誦生死於心頭,卻因迷失自性而未曾求取解脱。師尊引渡,悟後自渡,度人之名雖一,功用卻有不同。惟立下堅固誓願,方能度眾生,成就佛道。忘卻菩提心,修行諸法,實為魔業。
善知識教誨 | 教誨內容 |
---|---|
老天定立此規則,後由彌勒古佛選定 | 先傳播萬教經典,後由天道完成收圓 |
釋家從我佛而斷絕宗旨 | 儒家得我佛法而得道 |
三期末後收圓的任務 | 以誠心正意契合中庸之道 |
闡釋道之深意
“闡道意思”,意指探究與闡明”道”的內涵與意涵。古往今來,哲人與聖賢對於”道”的闡釋不一而足,然皆旨於揭示其深奧玄妙的意藴。
道的概念
説法 | 出處 | 説明 |
---|---|---|
無名之物,強名曰道 | 《老子·第一章》 | 道為超越語言文字界定的存在 |
萬物之本源,無所生 | 《莊子·知北遊》 | 道為萬物賴以生成的根源 |
自然法則,規律 | 《荀子·天論》 | 道為支配宇宙萬物運行的法則 |
德行,倫理準則 | 《孔子·論語·里仁》 | 道為個人修養與社會規範的標準 |
理性,智慧 | 《孟子·告子下》 | 道為人類賴以認識和把握世界的理性 |
闡道方式
哲人與聖賢闡道的方式多種多樣,常見的有:
- 寓言故事:如老子《道德經》中的寓言,用生動形象的故事闡述”道”的本質與作用。
- 理證思辨:如荀子《天論》,用邏輯推理和辯證分析論證”道”的存在和特質。
- 直覺體驗:如莊子《知北遊》,通過冥想和內觀,體悟”道”的深奧無名。
- 言行踐履:如孔子《論語》,教化弟子,用自己的言行舉止踐行”道”的教誨。
道在不同文化中的演變
“道”的概念不僅存在於中國傳統文化中,在其他文化中也有著相應的闡釋,如:
文化 | 概念 | 説明 |
---|---|---|
古希臘 | 羅各斯 (Logos) | 道理,宇宙秩序 |
印度 | 達摩 (Dharma) | 正法,宇宙法則 |
日本 | 道 (Dō) | 佛家用語,解脱之道 |
通過跨文化的比較,我們可以發現”道”的概念在不同文化中有著相似的內涵,即對宇宙萬物的根源、規律、意義和解脱途徑的探求。
結論
“闡道意思”是一項浩瀚而深遠的課題。古今中外,無數哲人與聖賢傾注心力,試圖揭示”道”的奧秘。通過寓言、理證、體驗、踐履等方式,他們為我們留下了豐富多彩的思想遺產。透過這些闡釋,我們得以一窺”道”的深邃意涵,並在紛繁複雜的世界中尋找出處與安頓。
延伸閲讀…
金公祖師闡道篇白話譯註
闡導的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