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發性顫抖症:一種良性的動作障礙疾病
引言
原發性顫抖症是一種非自主的肢體顫抖,隨著年齡增長,其嚴重程度會逐漸加劇,成為動作障礙疾病中最常見的疾患。儘管大多數患者生活功能不受顯著影響,仍有約一半的人有家族遺傳史,故又稱遺傳性顫抖症或家族性顫抖症。
盛行率
原發性顫抖症的盛行率隨年齡而升高。在每百萬人中,約有 4,000 至 40,000 人患有此症,60 歲以上的老年人盛行率更高,達 13,000 至 50,000 人。美國約有 1,000 萬人患有原發性顫抖症,佔總人口數的 3.7%,是巴金森氏症患者的 20 倍以上。
臨牀表現
原發性顫抖症是一種肢體肌肉非自主但有節律性顫動的慢性疾病,其特徵包括:
- 姿勢性顫抖:在肢體保持姿勢(例如伸出手臂)時,出現顫抖。
- 運動性顫抖:在肢體運動時,顫抖加劇。
- 精神壓力加重:緊張或壓力會加重顫抖程度。
- 隨年齡惡化:顫抖程度隨著年齡增長而惡化。
病因
原發性顫抖症的病因尚未完全釐清,但基因遺傳被認為扮演重要角色,約三分之一至三分之二的患者有家族遺傳史。此外,腦中的橄欖體、小腦和丘腦等區域可能也參與了其發病機制。
診斷
原發性顫抖症的確診通常基於以下標準:
- 病史:顫抖持續至少一年以上,並且隨著年齡惡化。
- 家族史:有家族遺傳史。
- 神經學檢查:符合姿勢性顫抖和運動性顫抖的特徵。
- 排除其他疾病:例如巴金森氏症、甲狀腺功能亢進症等疾病。
治療
原發性顫抖症的治療目標是緩解顫抖程度,藥物治療是主要的治療方式。常見的藥物包括:
- Propranolol:交感神經乙型阻斷劑,可降低心跳率和血壓,並有助於減輕顫抖。
- Primidone:抗癲癇藥物,可抑制大腦中異常的電活動,改善顫抖。
其他治療方式
除了藥物治療外,以下治療方式也可能有所幫助:
- 肉毒桿菌毒素注射:局部注射肉毒桿菌毒素,可暫時麻痺肌肉,減緩顫抖。
- 手術:在某些情況下,腦部手術可以切斷顫動調節器的異常連接,改善顫抖。
結論
原發性顫抖症是一種良性的動作障礙疾病,其顫抖程度隨年齡而加重,並對生活功能造成輕微影響。儘管其病因尚未完全明確,但基因遺傳被認為扮演重要角色。藥物治療是主要的治療方式,其他治療方式如肉毒桿菌毒素注射和手術也可能有所幫助。
頭會抖動,可能是身體在發出警訊
頭會抖動,是常見的神經系統疾病症狀之一,又稱為「震顫」,指的不是身體偶爾性地抽動,而是持續、不自主的肌肉收縮和放鬆,造成頭部不由自主地規律性擺動。
頭會抖動的原因有很多,包括:
原因 | 相關疾病 |
---|---|
原發性震顫 | 無明顯器質性病變 |
帕金森氏症 | 運動障礙、動作緩慢、肌肉僵硬 |
多發性硬化症 | 神經系統脱髓鞘疾病 |
肝病 | 肝功能受損導致毒素堆積 |
甲狀腺功能亢進 | 甲狀腺賀爾蒙過度分泌 |
藥物副作用 | 特定藥物(如咖啡因、酒精)的影響 |
特發性震顫 | 不明原因 |
種類
頭會抖動的種類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類型 | 特徵 | 常見疾病 |
---|---|---|
姿勢性震顫 | 在維持特定姿勢(如伸直手臂)時發生 | 原發性震顫、帕金森氏症 |
運動性震顫 | 在執行動作時發生 | 多發性硬化症、小腦疾病 |
靜止性震顫 | 在身體放鬆時發生 | 甲狀腺功能亢進、藥物副作用 |
語音性震顫 | 在説話時頭部會抖動 | 原發性震顫 |
症狀
頭會抖動的症狀因人而異,常見的症狀包括:
- 頭或頸部非自願的節律性擺動
- 幅度從輕微到劇烈不等
- 休息時改善,動作時加劇
- 情緒激動或壓力時可能會加重
診斷
診斷頭會抖動主要透過病史詢問和神經學檢查,醫師會詢問發作時間、症狀特徵和任何潛在的觸發因素。其他可能的檢查包括:
- 影像學檢查:磁振造影 (MRI) 或電腦斷層掃描 (CT) 可協助排除腦部病變。
- 血檢:可檢查甲狀腺功能、肝功能和藥物濃度。
- 肌電圖:可評估肌肉和神經的電位變化。
治療
頭會抖動的治療取決於其原因和嚴重程度。常見的治療方式包括:
治療方式 | 適應族羣 |
---|---|
藥物 | 原發性震顫、帕金森氏症、甲狀腺機能亢進 |
肉毒桿菌素注射 | 局部性震顫,如語音性震顫 |
外科手術 | 藥物治療無效的嚴重震顫 |
預後
延伸閲讀…
頭經常無意識的晃動,是病嗎?小心疾病已經纏上了你!
一直點頭、不停手抖全台竟超過40萬人深受「原發性震顫」困擾
頭會抖動的預後因人而異,取決於其原因和嚴重程度。原發性震顫通常具有較好的預後,而由其他疾病引起的震顫則可能需要更積極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