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徵 | 描述 |
---|---|
學名 | Pterodactylus |
別稱 | 翔指翼龍 |
生存年代 | 侏羅紀晚期 |
體型 | 小型至中型,翼展最大可達2.4公尺 |
分類 | 翼龍目,喙嘴翼龍科 |
化石發現地 | 歐洲、非洲 |
希臘文意涵 | 有翼的手指 |
翼膜 | 由皮、肌肉組成,從最後一根手指延伸至身體 |
翼支撐 | 內部:膠質纖維;外部:角質脊狀物 |
頭冠 | 梳頜翼龍超科有頭冠 |
指爪 | 長、彎曲,復蓋角質鞘 |
身體覆蓋 | 類似毛的覆蓋物,頸部毛較長 |
腳趾 | 有蹼連接 |
首次被發現者 | 義大利科學家柯西莫·亞歷山德羅·柯利尼(1784年) |
最初分類錯誤 | 海生動物,而非飛行動物 |
首次飛行動物證據 | 法國科學家喬治·居維葉提出(1800年) |
語源 | Pterodactylus(有翼的手指)+ Pterosaurus(有翼的蜥蜴) |
翼龍目起源 | 三疊紀晚期 |
翼龍目滅絕 | 白堊紀末期 |
翅膀結構 | 皮膚、肌肉、其他軟組織 |
翼龍結構 | 中空骨骼,隆脊狀胸骨,加大的腦部,癒合的肩椎 |
翼膜纖維 | Actinofibrils |
翼膜功能 | 高度氣動性,適合主動飛行 |
呼吸系統 | 複雜的血管系統,部分標本顯示呼吸系統延伸至翼膜內部 |
翼膜分區 | 前膜、臂膜、尾膜 |
翅骨 | 翼龍類專有骨頭,支撐前膜 |
手腕結構 | 兩塊近側腕骨,四塊末側腕骨 |
臂膜連接 | 可能連接到後肢 |
蹼狀腳掌 | 氣動功能或游泳證據 |
口鼻構造 | 修長的口鼻部,部分物種有針狀牙齒 |
鼻眶前孔 | 大型洞孔,減輕重量 |
頭冠材質 | 角質組織 |
頭冠形狀 | 尖形、特大、支撐角質組織 |
覆蓋物 | 類似毛的絲狀結構(Pycnofibre) |
飛行方式 | 起飛:身體呈預備狀態,同時用四肢推動身體向前展開雙翼飛行,時速可達每小時120公里 |
呼吸系統 | 充滿空氣的骨骼空間,可能含有氣囊 |
腦部結構 | 絨球較大,負責平衡和協調 |
臀窩和股骨 | 半直立步態 |
移動方式 | 四足移動 |
蹠行動物 | 腳掌接觸地面行走 |
與棘龍科恐龍的關係 | 棘龍恐龍以翼龍類為食 |
繁衍證據 | 皮革質蛋殼,胎兒具備飛行能力 |
蛋化石 | 軟質、革質蛋 |
幼年個體 | 骨骼高度硬化,飛行能力較好 |
一首龍,見證時代與音樂的交織
一首龍,作為台灣傳奇重金屬樂團,自 1983 年成立以來,不僅見證了台灣重金屬樂的發展,更是華語搖滾史上不可或缺的一環。


搖滾樂界的先行者
一首龍發跡於 1980 年代初期,當時台灣搖滾樂正處於萌芽階段。創團成員吳俊霖(主唱)、李建中(吉他)、唐朝(貝斯)和沈競成(鼓),憑藉對重金屬音樂的熱情,組成了一首龍,成為台灣第一支真正的重金屬樂團。
代表作與經典專輯
一首龍的音樂風格以傳統重金屬為基底,融入東方元素和本土意識。他們在 1985 年發行的首張專輯《夜》,以〈龍之舞〉、〈十萬大軍〉等歌曲轟動樂壇,奠定了樂團在台灣重金屬史上的地位。
隨後的專輯《破》、《神皇》、《百戰》等,延續樂團強烈的重金屬風格,並加入史詩般的歌詞內容,成為華語搖滾樂中的經典之作。
專輯名稱 | 發行年份 | 代表歌曲 |
---|---|---|
夜 | 1985 | 龍之舞、十萬大軍 |
破 | 1987 | 破、奔向地球 |
神皇 | 1989 | 神皇、火燒島 |
百戰 | 1991 | 百戰、英雄 |
音樂與社會的共鳴
一首龍的音樂不僅在搖滾樂迷間引起共鳴,更反映出當時台灣人的時代背景和社會情緒。他們的歌詞充滿對社會現象的批判和對民族精神的呼喚,激勵了許多年輕人的求變思潮。
樂團變遷與重振
1990 年代末期,一首龍因成員變動而沉寂了一段時間。2015 年,在創團成員吳俊霖的帶領下,樂團再度復出,發行專輯《重生》,展現出不減當年的音樂能量。
影響與傳承
一首龍不但是台灣重金屬的先軀,更影響了後續許多重金屬樂團的發展。他們的音樂不僅帶動了華語搖滾樂的普及化,更成為台灣流行音樂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表格:一首龍重要里程碑
事件 | 年份 |
---|---|
樂團成立 | 1983 |
首張專輯《夜》發行 | 1985 |
專輯《破》發行,奠定樂團地位 | 1987 |
專輯《神皇》發行,推向巔峯 | 1989 |
樂團沉寂 | 1990 年代末 |
樂團復出,發行專輯《重生》 | 2015 |
延伸閲讀…
單首龍| 寶可夢圖鑑| The official Pokémon Website in Taiwan
單首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