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三天眾
[梵語trayastriṃśa,意為屬於三十三的。]此天為欲界天第二層,位於須彌山頂,四面各為十六萬裏,山頂四隅各有高三千里的山峯,由八位天王率領的藥叉神守護。
中央宮殿名為妙喜城,為帝釋天所居,城外四週有四座花園,供諸天嬉戲娛樂。城外東北生長神異樹木,名為香鬘樹,綻放芳香撲鼻的花朵;西南處有法堂,諸天常會於此探討佛法真諦。


《俱舍論》記載,山頂四面各有八位天王,加上帝釋天,合計四加三十三人,故而得名三十三天。《正法念處經》則詳細描述三十三天中不同天王的住所,例如天寶宮、靈感室等。
位 置 | 主 人 | 備 註 |
---|---|---|
中央妙喜城 | 帝釋天 | 四面圍繞四苑 |
東北香鬘樹 | 無 | 散發迷人香氣 |
西南廣慧堂 | 無 | 諸天論法之處 |
山巔四座山峯 | 八天王 | 分駐四隅鎮守 |
三十三天由來
欲探究「三十三天」一詞的由來,需溯及至印度教典籍。印度教神話中,宇宙分為三個主要層次:
層級 | 對應 |
---|---|
天界(Devaloka) | 三十三天、梵界、帝釋天 |
中間界(Bhurloka) | 人間 |
地界(Patalaloka) | 八方世界、冥界 |
梵界的由來
印度神話中,天界的最高層為「梵界」(Brahmaloka),是由宇宙創造之神梵天(Brahmā)所創造,為其居所與行宮。由於「界」(loka)具有「地方、領域、居所」等意,梵界意即梵天的居所或領域。
忉利天的由來
天界的第二層稱為「忉利天」(Trayastrimsa-deva),又稱「三十三天」或「帝釋天」,由因陀羅(或帝釋)統領。梵文中三十三天為 Trayastrimsa Devaloka,其中 Trayas 為「三」,trimśat 為「十」。因此,「三十三天」是指擁有三倍、即 3×10=30 處天宮或居所。
由梵界至帝釋天的形成
根據《梨俱吠陀》等印度典籍,最初的天界只有梵界,後來經由因陀羅和其他天神共同攪動乳海,才產生了三十三處不同的天國,並由帝釋等諸神居住。帝釋所在的中央之處為三十三處天國中的最高處,被稱為「須彌山」(Sumeru),其他三十兩處的天宮則圍繞著須彌山。
延伸閲讀…
地獄不空美國萬佛聖城宣化上人講述
忉利天- 佛教 – 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