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合院:漢人傳統宅邸
三合院,漢族傳統民居的一種,主要由正廳(中座)、及兩側廂房(護龍)組成。三合院得名於房屋坐落於三個方向,呈現「ㄇ」字形。
古代倫理觀念崇尚長幼有序、左尊右卑,正廳為祭祀和接待賓客的場所,而左房為户長居室,右房為長輩居室。廂房則依長幼輩分由近及遠分配,晚輩居住於外側。隨著家族擴大,住宅範圍也會逐漸擴建,於廂房兩側加蓋「護龍」。


合院形式因家族規模而變,內廳堂、門屋與廂房可組成「ㄇ 」、「口」、「日」、「目」等佈局。其特色為所有房子的正面朝向中庭,具有防禦功能和加強家族向心力。
早期三合院多以「一條龍」(單廂房)建造,隨著經濟狀況改善,可加蓋「單伸手」(左右任意一側單廂房)或「三合院」(兩側廂房)等樣式。
「四合院」為廳堂、門樓及左右廂房組成的「口」字形房舍,其格局較三合院大且隱密,為官宦、地主等大户人家宅邸。
街屋常見於商業街,面寬狹窄、進深狹長,稱之為「長條街屋」。街屋以臨街店面為商業空間,而後方為居住空間,兼具商店與住家的需求。
傳統社會中,空間分配遵循「尊配尊、卑配卑」原則。廳堂為住宅主體,設有正廳(神明廳)、廚房、寢室等空間。
正身與護龍之間的通道稱為「子孫巷」,而護龍之間的聯繫透過「過水廊」,形成環形廊道。
傳統建材以木、石、磚為主,早期亦有編竹夾泥屋、土埆屋等形式。台基功能在於平整、防水、防震,而屋頂形式則有硬山式、懸山式等變化。
屋脊裝飾物有「燕尾」和「馬背」之分,「燕尾」代表尊貴和勢力,而「馬背」則因五行觀念而有不同造型。
屋頂裝飾常見於正脊、垂脊與檐角,除了裝點門面外,也具有避邪和鎮風的象徵意義。
構件 | 説明 |
---|---|
正廳 | 祭祀神明、接待賓客 |
廂房 | 晚輩居住 |
護龍 | 家族擴大後加蓋房舍 |
門樓 | 四合院入口建築 |
街屋 | 商業街中狹長房舍 |
子孫巷 | 正身與護龍之間通道 |
過水廊 | 護龍之間聯繫廊道 |
編竹夾泥屋 | 早期住宅形式 |
土埆屋 | 將黏土砌成牆體的房子 |
燕尾 | 屋脊向上揚起如燕尾 |
馬背 | 屋脊與垂脊之間的鼓狀突起 |
正脊 | 屋脊正上方 |
垂脊 | 屋頂兩側的長脊 |
檐角 | 屋頂與牆壁交接處 |
三合院的功能
三合院是中國傳統農村住宅的基本形式之一,因其建築結構分為三部分而得名。三合院的功能主要包含以下三個方面:
1. 居住功能
三合院的中心部分是正房,正房的左右兩側分別是廂房。正房通常居住著一家之主和長輩,廂房居住著已婚子女或其他親屬。
2. 生產功能
三合院的院落不僅是居住空間,也是重要的生產場所。院落中常設有磨房、碾坊等生產工具,方便農事勞作。此外,院落還可以用於晾曬農作物和儲備物品。
3. 社交和防禦功能
三合院的院落不僅是生產和居住的地方,也是重要的社交場所。村民們經常在院落中聚會、聊天或舉辦節日活動。同時,三合院的建築結構具有防禦功能,能抵禦風雨和外敵入侵。
部分 | 功能 |
---|---|
正房 | 居住,接待客人 |
廂房 | 居住,儲物 |
院落 | 生產勞作,晾曬農作物,儲備物品,社交,防禦 |
門樓 | 出入口,防禦,裝飾 |
照壁 | 風水作用,擋風,隱蔽 |
天井 | 採光,通風 |
廂房天井 | 採光,通風,儲物 |
側門 | 出入口,通風 |
不同的三合院因其建造時間、地域文化和經濟條件等因素,其具體功能和結構可能略有不同。然而,上述提到的核心功能通常是三合院共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