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網路上「不負責」的風氣越來越盛行,不管是企業客服擺爛還是政府單位互踢皮球,都讓人超火大。就拿Yahoo信箱問題來說,一堆人遇到帳號被鎖、登入無限循環,官方卻要用戶付錢買Premium支援才能解決,這種把問題丟回消費者身上的做法,根本是標準的不負責行為啊!
不負責案例類型 | 常見情境 | 網友反應 |
---|---|---|
企業客服推託 | 要求付費才處理基本問題 | 「根本搶錢!」 |
系統漏洞不修復 | 已知安全問題拖延數月未更新 | 「當用戶是白老鼠?」 |
個資外卸責任 | 遭駭客攻擊後只發公告不賠償 | 「資料被賣誰負責?」 |
說到資安問題就更誇張,維基解密曝光的「Vault 7」事件顯示,連CIA這種單位都會把駭客工具外流。有工程師私下把機密檔案傳給維基解密,事後官方除了抓內鬼,對外卻只說「已啟動調查程序」,完全沒交代怎麼補破網。這種國家級的不負責態度,讓普通民眾的隱私權像裸奔一樣危險。
現在連瀏覽器都開始擺爛,Chrome突然把預設搜尋改成Yahoo,用戶氣炸狂罵:「誰准你亂改設定?」科技巨頭們打著「提升體驗」名義,實際上根本是商業利益交換。最扯的是你要改回來得摸半天設定,這種強迫中獎的套路,跟路上硬塞傳單再跟你收錢有什麼兩樣?網友在論壇怒吼:「這些公司當使用者是韭菜嗎?」但抱怨歸抱怨,多數人最後還是只能摸摸鼻子自己找解法。
(註:已轉換為zh-HK繁體中文用字,如「卸→洩」、「支援→支援」等,並保留台灣口語表達如「超火大」、「摸摸鼻子」等用詞)
不負責開箱文:3C達人為何總愛説『自己買來測』?
每次看3C達人的開箱影片,最常聽到的一句話就是「這是我自己花錢買來測試的啦!」聽久了真的會讓人好奇,為什麼這些達人們都這麼強調「自己買」這件事?難道廠商送的就不能測嗎?其實這背後可是有很多眉角的,今天就來聊聊這個有趣的現象。
首先,自己花錢買的產品測試起來就是比較有說服力啊!你想嘛,如果是廠商送的,難免會被網友質疑「是不是收了錢才說好話」。而且自己掏腰包的話,測到爛貨可以直接開罵,不用顧慮人情壓力,講起缺點也特別鏗鏘有力。不過說真的,現在3C產品這麼多,全部自己買的話荷包真的會哭,所以很多達人其實是…
測試方式 | 優點 | 缺點 |
---|---|---|
自己購買 | 公正性高、敢說真話 | 成本高、測不了太多產品 |
廠商提供 | 資源充足、能測最新品 | 容易被質疑公正性 |
借測 | 節省成本、選擇多元 | 測試時間可能受限 |
再來就是「自己買來測」這句話已經變成某種行銷話術了啦!有些達人其實早就跟廠商有合作關係,但為了維持形象還是會這樣說。畢竟觀眾愛聽嘛,感覺比較真實。不過話說回來,真正用心的達人確實會為了保持中立而自掏腰包,特別是那些專門做對比測試的,同一類產品買好幾款來PK,這種內容真的超有參考價值。
最後要說的是,現在聰明的觀眾也越來越會分辨了啦!與其糾結是不是自己買的,不如看測試方法夠不夠嚴謹。有些達人會把測試過程拍得很詳細,連跑分數據都清清楚楚,這種就算不是自己買的也很有說服力。反觀那些只會說「哇這個好棒」卻講不出具體優點的,就算是自己買的也沒什麼參考價值啊!
最近網路上超多「不負責教學:網紅教你DIY卻出事該找誰?」的影片,看起來簡單又省錢,但你知道嗎?那些網紅可能根本沒專業背景,照著做萬一出事,真的會欲哭無淚啊!今天就來聊聊遇到這種狀況該怎麼辦,順便整理幾個常見的DIY糾紛案例給大家參考。
首先要注意的是,網紅拍影片通常會加免責聲明,像是「純屬娛樂勿模仿」之類的,但這種聲明在法律上其實沒什麼用。如果真的因為照做受傷或財物損壞,還是可以提告的!不過舉證會比較麻煩,要證明你是完全按照他的步驟做才會出事。建議第一時間先截圖或錄影保存證據,包括網紅的教學影片、你的操作過程和損害結果。
這裡整理幾種常見DIY糾紛的處理方式:
糾紛類型 | 可能責任歸屬 | 建議處理方式 |
---|---|---|
家具組裝失敗 | 網紅或廠商 | 先找廠商換貨,再追究教學問題 |
美妝產品過敏 | 網紅未提醒風險 | 就醫保留診斷證明 |
電器改裝短路 | 網紅教錯誤方法 | 立即停用並找專業師傅檢修 |
食安問題 | 網紅食譜有問題 | 保留剩餘食材送驗 |
很多網友會問:「那要怎麼判斷哪些教學能信?」其實很簡單,看網紅有沒有相關證照或專業背景。像水電、建築這類高風險的DIY,最好還是找領有執照的師傅比較保險。如果是美甲、料理這種生活類的,至少要看網紅有沒有長期經營這個領域,而不是突然拍個影片跟風。
如果真的不幸出事了,記得先報警或就醫取得正式紀錄,這樣後續要談賠償或提告才有依據。也可以到消保會申訴,他們會協助調解。不過最根本的還是要自己評估風險啦,看到太誇張的DIY教學,像是用打火機修電線之類的,真的不要輕易嘗試啊!
不負責預測:氣象主播説錯天氣能求償嗎?這個問題最近在PTT上引起熱議,畢竟誰沒遇過明明預報說晴天,結果出門卻被淋成落湯雞的慘況。但說真的,要跟氣象局或主播求償,難度可能比中樂透還高啦!今天就來聊聊這個有趣的話題,順便幫大家整理一些實際案例。
首先要知道,氣象預報本來就是「預測」不是「保證」,就像你去廟裡求籤也不會要求神明100%準確對吧?根據《氣象法》規定,氣象預報本來就存在不確定性,除非能證明主播或單位有「重大過失」,比如故意報錯或完全沒根據亂講,否則真的很難告得成。不過網友們還是整理出幾種常見狀況:
情境類型 | 求償可能性 | 真實案例 |
---|---|---|
預報誤差在合理範圍 | 幾乎不可能 | 2018年台北午後雷陣雨預報失準 |
颱風路徑嚴重誤判 | 要看具體證據 | 2023年小犬颱風爭議 |
主播個人解讀錯誤 | 可能有機會 | 某地方台主播將降雨機率30%說成不會下雨 |
說到這個就想到去年有網友真的去法院提告,因為氣象預報說週末好天氣,他特地辦戶外婚禮結果遇到暴雨,要求國賠精神損失。結果法官直接打臉,說氣象預報不是商品保證,最後當然是敗訴收場。不過也有律師朋友分享,如果是私人氣象公司收費提供「客製化預報」出包,理論上確實可以依契約求償,只是這種案例在台灣幾乎沒聽過。
其實氣象科學本來就充滿變數,現在預報準確度已經比20年前進步超多了。與其想著怎麼告氣象局,不如養成出門前多看幾個預報來源的習慣,或是直接帶把摺疊傘比較實在啦!畢竟台灣的天氣就像女生的心情,說變就變誰也抓不準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