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
概述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又稱五星紅旗,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象徵與標誌。旗面呈紅色,長方形,長寬比為3:2,左上角綴有五顆黃色五角星,一星較大,其外接圓直徑為旗高三分之一,居左;四星較小,其外接圓直徑為旗高十分之一,環拱於大星之右,並各有一個角尖正對大星之中心點。


設計與意義
國旗由浙江瑞安的普通公民曾聯松設計。1949年7月,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發出了徵集國旗圖案的通告,曾聯松提交了他的設計樣稿。在2,992幅應徵國旗圖案中,曾聯松的設計被選入38幅候選草圖,並最終被選為國旗。
國旗的紅色象徵革命,黃色的五角星代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人民大團結,四顆小五角星環拱於大星之右,象徵著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圍繞中國共產黨團結一致。
製作與懸掛
國旗的製作企業由省、自治區和直轄市的人民政府指定。國旗有五種尺度規格,適用於不同的場合。
懸掛國旗時,應與其他旗幟同時升掛,國旗應掛在顯著的位置。
升降與禮儀
舉行升旗儀式時,應奏唱國歌,參加者應面向國旗肅立並行注目禮。國旗應早升晚降,在惡劣天氣時可以不升掛。
下半旗致哀
特定人士逝世或發生重大不幸事件時,可按規定下半旗誌哀。下半旗時,應先將國旗升至杆頂,然後降至旗頂與杆頂之間的距離為旗杆全長的三分之一處。
升旗儀式
天安門廣場的升旗儀式經歷了幾個階段。建國初期,升旗任務由北京市供電局負責,後由北京市衞戍部隊接替。2018年1月1日起,中國人民解放軍陸海空三軍儀仗隊和軍樂團負責升國旗任務。
五星紅旗與中華文化
國旗與中國傳統文化有密切聯繫。有人認為,國旗上的五星取自《史記》《漢書》等書中記載的「五星出東方利中國」,象徵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
被誤解的五顆星
有時,國旗上的五顆星會被誤認為代表中國的五大民族,這實際上與五色旗的含義混淆了。五色旗是中華民國北洋政府在1912年-1928年使用的國旗,其五種顏色分別代表漢、滿、蒙、回、藏五個民族。
中國國旗五星旗:象徵國家民族的驕傲與榮光
中國國旗,又稱「五星紅旗」,是一面由紅色旗面、左上角綴有五顆黃色星星組成的旗幟。五星紅旗是中國的象徵,代表了中國人民的團結、奮鬥和勝利。
五星紅旗的象徵意義
星星數量 | 星星顏色 | 象徵意義 |
---|---|---|
1顆大星 | 黃色 | 中國共產黨 |
4顆小星 | 黃色 | 工人、農民、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 |
五星紅旗的歷史演變
中國國旗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清末時期。1894年,清政府第一次設計了一面國旗,稱為「黃龍旗」。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後,採用了五色旗作為國旗。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制定了新的國旗,即五星紅旗。
五星紅旗的使用規定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法》,五星紅旗的使用需符合以下規定:
結語
五星紅旗作為中國的國家象徵,承載著中國人民的愛國情懷和民族自豪感。五星紅旗的飄揚,見證了中國的崛起、發展和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