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未】乙未年尾聲!盤點「乙未羊」帶來的精彩花絮

【乙未】乙未年尾聲!盤點「乙未羊」帶來的精彩花絮

乙未廣州起義

引言

乙未廣州起義,又稱第一次廣州起義,乃孫中山領導的興中會於乙未年(公元1895年)發動的一場革命起義。其目的是驅逐滿清統治,建立共和政府。

乙未 Play

事件 時間 人物 地點
起義醖釀 1894年初 孫中山 鄉間
興中會成立 1894年11月24日 孫中山、何寬 檀香山
興中會總會成立 1895年2月21日 孫中山 香港
起義準備 1895年3月-9月 孫中山、梅屋莊吉 日本、廣州
起義失敗 1895年10月25日 孫中山 廣州
餘波 1895年10月-11月 孫中山、陸皓東 香港、廣州、汕頭

背景

甲午戰爭後,清政府簽訂《馬關條約》,被迫割讓台灣給日本。受此刺激,孫中山等人認為時機已到,決議發動起義。

籌備

乙未

1894年初,孫中山在鄉間草擬《上李鴻章萬言書》,主張改革強國。同年11月,興中會在檀香山成立,以「振興中華」為宗旨。

1895年2月,孫中山返回香港,成立興中會總會,並開始籌備起義。孫中山前往日本尋求支持,並獲得梅屋莊吉等人的資助。

進攻計劃

起義計劃於重陽節(10月26日)發動,目標攻佔廣州。興中會設計了青天白日旗作為起義軍旗。

起義

1895年10月,孫中山率領興中會會員前往廣州。然而,消息洩露,清廷加強戒備,起義計劃流產。孫中山逃回香港,陸皓東被清廷逮捕處死。

餘波

起義失敗後,孫中山逃往海外,繼續謀劃革命。起義的失敗表明清政府仍有強大的統治力量,國民革命的道路仍然漫長。

乙未戰爭(台灣抗日保台運動)

乙未戰爭,又稱台灣抗日保台運動,是清政府與日本為爭奪台灣領土而爆發的一場戰爭。

事件 時間 人物 地點
甲午戰爭 1894年7月-11月 日本、清政府 朝鮮、中國東北
《馬關條約》 1895年4月 日本、清政府 日本
日本登陸台灣 1895年5月29日 日本軍隊 台灣鹽寮
乙未戰爭 1895年5月-10月 日本軍隊、台灣軍民 台灣
日本佔領台灣 1895年10月 日本軍隊 台灣
乙未保台和平紀念公園 彰化八卦山

背景

甲午戰爭中,台灣巡撫劉銘傳組織軍民抵抗日本入侵。戰爭結束後,清政府簽訂《馬關條約》,將台灣割讓給日本。台灣軍民不甘淪為日本殖民地,發起抗日武裝鬥爭。

戰爭過程

日本軍隊於1895年5月29日登陸台灣。台灣軍民奮起抵抗,展現出強烈的愛國情操。在獅球嶺炮台等要塞,台灣軍民與日軍激戰。八月,日軍攻佔大肚溪,台灣抗日武裝力量逐漸被擊潰。10月,日本佔領全台灣,乙未戰爭結束。

撫今追昔

乙未戰爭是中國人民抗擊外來侵略的歷史縮影。台灣軍民的浴血奮戰,彰顯了中國人民捍衞國家主權的決心。乙未保台和平紀念公園等紀念場所,將永遠提醒世人這段歷史。

乙未:台灣歷史上的重大轉捩點

乙未年(1895年)是台灣歷史上的一個重要分水嶺,標誌著台灣從清帝國統治轉入手日本殖民時代。

乙未戰爭與清割台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清軍節節敗退。乙未年4月17日,日軍在澎湖登陸,隨即進軍台灣本島。清朝政府無力抵抗,於5月23日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將台灣及澎湖列島割讓給日本。

台灣民主國的成立與滅亡

台灣士紳不甘受日本殖民,於5月25日在台北建立台灣民主國,並推舉清朝福建巡撫唐景崧為總統。但日本不承認台灣民主國的地位,持續進攻。8月27日,日軍圍攻台北,台灣民主國滅亡。

日本統治時代

日本統治台灣長達50年(1895-1945),對台灣社會、經濟、文化產生深遠的影響。日本在台灣實施一系列近代化改革,包括建立現代教育和醫療體系、興建鐵路和港口,促進經濟發展。但日本殖民政府也實施高壓的統治手段,打壓台灣人的民族意識和文化認同。

乙未戰爭影響

乙未戰爭和清割台對台灣的影響是多方面的:

延伸閲讀…

乙未_百度百科

乙未廣州起義

影響 描述
政治影響 台灣從清帝國統治轉入手日本殖民時代,喪失了主權。
經濟影響 日本在台灣實施近代化改革,促進了經濟發展。
文化影響 日本殖民政府打壓台灣人的民族意識和文化認同,但同時也引入了一些日本的文化元素。
社會影響 日本殖民政府推行同化政策,試圖將台灣人轉化為日本人。

乙未年至今已過128年,但乙未戰爭和清割台的影響仍深刻影響著今天的台灣社會。

你會在2020年走大運嗎?

超詳細免費2020年生肖運程大分析

免費訂閱即時發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