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徵 | 變遷 |
---|---|
銘文: 乾隆通寶 | 最初重量、質量與前代相似,後漸次降低 |
形制: 黃銅、青銅,引進洋銅澆製法 | 多次更改重量,合金中加入錫,降低成本 |
大小: 直徑約 2.2-2.5 公分,重量約 2.4-4.8 克 | 由於內在價值高於面值,多省造幣廠年度虧損被迫關閉 |
文字: 楷書書寫,從上而下、從右而左直讀 | 含銅量不斷降低,因應銅礦枯竭 |
背文: 左有「寶」字,右有各局名 | |
鑄造: 清高宗乾隆年間(1736-1795年),22 局開鑄 |
乾隆幣:中國古代錢幣瑰寶
乾隆幣,又稱「乾隆通寶」,是中國清朝乾隆年間鑄造發行的錢幣,在中國錢幣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鑄造背景
乾隆元年(1736年),乾隆帝登基後,詔令重鑄錢幣,廢除康熙年間流通的「康熙通寶」錢。由於乾隆帝崇尚滿漢一體,因此乾隆幣融合了滿漢文化特色。
特徵與種類
乾隆幣的形制與唐朝開元通寶類似,為圓形方孔錢,直徑約 2.3~2.4 公分。幣面鐫刻「乾隆通寶」四個楷書字,再輔以滿文,邊緣有「ᠪᠣᠣ
ᠶᠠ JFrame ᠪᠣᠣ
ᠶᠠ JFrame”(「寶源局造」)或「ᠪᠣᠣ
ᠶᠠ JFrame ᠪᠣᠣ
ᠶᠠ JFrame”(「寶泉局造」)滿文文字。
乾隆幣種類繁多,按材質分,有金、銀、銅、鐵等多種;按鑄造規模分,有官局錢、省造錢和藩屬國錢。官局錢由朝廷鑄造,包括寶源局和寶泉局兩處;省造錢由各省鑄造,並在幣文中標注省名;藩屬國錢則由清朝藩屬國鑄造,如朝鮮、琉球等。
特殊品
乾隆幣中,有一些特殊的品類,如:
類型 | 特徵 |
---|---|
乾隆大型通寶 | 比普通乾隆幣更大 |
乾隆江南省造 | 正面鐫刻「乾隆通寶」四字,反面鐫刻「江南省造」 |
乾隆武夷山 | 正面鐫刻「乾隆通寶」四字,反面鑄有「武夷山圖」 |
鑄造規模
乾隆幣的鑄造規模十分龐大,估計總鑄量超過 150 億枚。由於鑄造量大,乾隆幣在清朝期間成為主要的流通貨幣,並在民間廣為流傳。
收藏價值
乾隆幣不僅具有歷史價值,也具有收藏價值。由於鑄造精美、種類繁多,乾隆幣深受錢幣收藏家的喜愛。近年來,乾隆幣的價格持續上漲,尤其是稀有品類,價格更是水漲船高。收藏乾隆幣不僅可以追溯歷史,更是一種投資理財的手段。
結語
乾隆幣是中國古代錢幣中的瑰寶,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其精湛的鑄造工藝、繁多的種類和龐大的鑄造規模,都彰顯了清王朝的強盛和輝煌。收藏乾隆幣不僅可以賞其美、藏其珍,更是一段歷史文化的追溯。
延伸閲讀…
乾隆通寶(乾隆時期的流通貨幣)
2022最新乾隆通寶圖片及價格表 – 錢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