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開國五色旗
序
中華民國初立,執掌朝政的南京臨時政府和北洋政府,取用「五色旗」作為國旗。其色彩配置深藴傳統文化意涵,象徵著民族統一、五行相生與倫理尊卑。


起源
「五色旗」之構想,緣起於1906年冬同盟會研議革命方針。1911年,江蘇、浙江、上海都督集會,以「五色旗」作為國旗方案。其設計者為有「民國產婆」之稱的趙鳳昌,認為其色彩契合中國傳統五行觀念。
表徵與識別
「五色旗」依次為紅、黃、藍、白、黑,比例為5:8。紅色代表南方火德,黃色代表中央土德,藍色代表東方木德,白色代表西方金德,黑色代表北方水德。其五色同時象徵漢、滿、蒙、回、藏五族共和。
審議歷程
臨時參議院為國旗一事展開激辯。最終,決議採納「五色旗」為國旗,以其能代表五族共和而獲普遍認可。1912年1月10日,臨時參議院正式通過「國旗統一案」,定「五色旗」為中華民國國旗。
法定地位
1912年6月8日,袁世凱頒令,宣佈「五色旗」為中華民國法定國旗。此時,其使用時限固定為每日早七點升旗,晚六點降旗。
沿革
1914年,二次革命失敗後,孫中山提出以「青天白日旗」為國旗。國民黨成立後,決定以「青天白日旗」為黨旗,「青天白日滿地紅」為國旗。1928年,「青天白日滿地紅」正式成為中華民國國旗,取代「五色旗」。
色彩秩序
「五色旗」色彩排序,依序為「紅黃藍白黑」,契合「五行相生」、「倫理尊卑」與「方軍五色」之傳統觀念。南方丙丁火,合應紅色,位於前朱雀主生的方位;東方甲乙木,對應藍色,處於左青龍之位;中央戊己土,屬應黃色,方位介於前後左右;西方庚辛金,與白色相應,居於右白虎之方;北方壬癸水,則為黑色,位於後玄武主死的方位。
參考文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五色旗順序探究
五色旗順序,是國旗上五種顏色的排列方式,具有特定意義和象徵。本文探討五色旗的歷史演變、意義象徵以及常見的排列方式。
歷史演變
五色旗起源於中國清末。1894年,清政府制定第一面國旗「黃龍旗」,以黃色為底,繪有青色龍形;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後,採用五色旗作為國旗,取代黃龍旗。
意義象徵
五色旗上的五種顏色,代表著不同的意義和象徵:
顏色 | 象徵 |
---|---|
紅色 | 血氣、革命 |
黃色 | 國土、中庸 |
藍色 | 和平、自由 |
白色 | 純潔、明德 |
黑色 | 創造、永恆 |
排列方式
五色旗的排列方式有多種,最常見的為:
順序 | 顏色分配 |
---|---|
水平排列 | 紅、黃、藍、白、黑由上而下 |
垂直排列 | 紅、黃、藍、白、黑由左至右 |
對角線排列 | 紅色在左上角,黑色在右下角,黃、藍、白在中間 |
不同國家的五色旗
以下列出部分採用五色旗設計的國家:
國家 | 旗幟 |
---|---|
中華民國 | ![]() |
阿富汗 | ![]() |
孟加拉 | ![]() |
古巴 | ![]() |
總結
延伸閲讀…
五色旗(中華民國)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五色旗
五色旗順序是國旗設計中一種重要的象徵性元素。它不僅代表著不同國家的文化和歷史,也傳達著特定意義和理念。通過瞭解五色旗的演變、意義以及排列方式,我們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世界各國的國旗和旗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