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置胎盤:妊娠晚期出血常見原因
類型 | 發生率 |
---|---|
第一類(低位胎盤) | 30~40% |
第二類(邊緣性前置胎盤) | 5~10% |
第三類(部分性前置胎盤) | 1~3% |
第四類(完全性前置胎盤) | <1% |
成因
- 子宮異常
- 延遲排卵
- 不正胎位
- 多胎懷孕
- 胎盤異常
- 子宮手術或流產史
症狀


- 20週後無痛性陰道出血
- 出血量大且顏色鮮豔
- 腹痛或其他併發症(如破水、胎兒窘迫症)
風險
對母親:
* 產前出血
* 植入性胎盤
* 大出血
* 早產
* 貧血
對胎兒:
* 早產
* 體重過輕
* 缺氧
* 腦性麻痺
處置原則
- 第四類:剖腹產
- 第三類:出血時剖腹產,否則密切追蹤
- 第二類和第一類:密切追蹤,避免內診
保健措施
- 避免性行為
- 避免增加腹壓的活動
- 避免騎車
- 注意胎動
- 定期產檢
預後
- 早期診斷和適當處置可降低母子併發症
- 植入性胎盤和胎盤早期剝離會影響預後
低位胎盤:常見的妊娠問題
低位胎盤是指胎盤附著在子宮下段,與子宮頸口距離較近(少於7公分)的現象。根據胎盤與子宮頸口的距離,可將低位胎盤分為三種類型:
- 第一型:胎盤附著在子宮下段,但未覆蓋子宮頸口
- 第二型:胎盤部分覆蓋子宮頸口
- 第三型:胎盤完全覆蓋子宮頸口
成因
低位胎盤的確實成因仍不明確,但以下因素可能增加發生機率:
- 多次妊娠
- 子宮異常(如子宮肌瘤、子宮畸形)
- 子宮內膜受損或過薄
- 先前曾有子宮手術(如剖腹產)
- 高齡懷孕(>35歲)
症狀
低位胎盤的常見症狀包括:
- 懷孕中期或晚期出現無痛性陰道出血
- 出血量通常較少,呈鮮紅色或暗紅色
診斷
低位胎盤通常在超音波檢查中發現。醫師會評估胎盤的位置和類型,並根據情況制定適當的治療計畫。
併發症
低位胎盤可能會導致以下併發症:
併發症 | 症狀 |
---|---|
胎盤早剝 | 妊娠中期或晚期出現劇烈腹痛、陰道出血,嚴重時可危及母胎生命 |
前置胎盤 | 胎盤完全覆蓋子宮頸口,可能導致難產或產後大出血 |
異常產位 | 胎位不正(如臀位、橫位),增加剖腹產機率 |
低出生體重 | 因胎盤功能受影響,導致胎兒營養不良 |
治療
低位胎盤的治療方式取決於胎盤的類型和懷孕週數。
胎盤類型 | 治療方式 |
---|---|
第一型 | 密切監控,通常不需要特別治療 |
第二型 | 建議卧牀休息,避免用力活動 |
第三型 | 視情況可能需要剖腹產 |
預防
延伸閲讀…
前置胎盤與低位胎盤
前置胎盤有4種,一張圖帶你秒懂
目前沒有有效的方法預防低位胎盤。然而,建議有以下風險因素的孕婦定期進行產檢,及早發現異常情況:
- 多次妊娠
- 子宮異常
- 子宮內膜受損或過薄
- 先前曾有子宮手術
- 高齡懷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