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子登科:竇禹鈞家訓的傳頌
《三字經》中讚頌的「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歌頌竇禹鈞教子有方,勉勵後世父母重視子女教育。


「五子登科」傳為吉祥圖案,寄託了百姓對子孫仕途成功的期盼。其源頭來自五代後周燕山府的竇禹鈞,其五子皆學業精湛,先後考取功名,被譽為「五子登科」。竇禹鈞也享年八十二,臨終安詳,朝中重臣馮道為他作詩,稱頌其教子有方。
竇氏五子 | 仕途 |
---|---|
竇儀 | 進士,官至侍郎 |
竇儼 | 進士,官至尚書 |
竇侃 | 進士,官至宰相 |
竇僖 | 進士,官至尚書 |
竇儼 | 進士,官至宰相 |
後人將竇禹鈞家訓化為吉祥圖案,寄託了對後代科考成功,光宗耀祖的期盼。其故事也流傳至今,成為勵志典故,勉勵後人重視教育,培養子女成材。
何謂五子登科
何謂五子登科?「五子登科」一詞源自中國古代科舉制度,是指同一家族的五個男性成員都於科舉中考取功名,取得功名等級依次為:狀元、榜眼、探花、進士、舉人。
科舉制度
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選拔官吏的一種考試制度,始於隋朝,發展於唐朝,盛行於宋朝,清朝末年廢除。科舉考試分為鄉試、會試、殿試三級。鄉試由各省舉行,錄取舉人;會試由禮部在京城舉行,錄取貢士;殿試由皇帝親自主持,錄取狀元、榜眼、探花、進士等。
五子登科
五子登科是科舉制度中的最高榮譽,在歷史上非常罕見。據統計,從隋朝至清朝,只有70多個家族實現了五子登科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