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及其在佛教中的意義
五元運行之説
五行乃指水、火、木、金、土,於天地間無休止運行,故稱五行。其為萬物生成根源,與佛教之四大種(地、水、火、風)相呼應。


儒、釋結合
此五行概念源於上古華夏,後流播儒、墨、道、法諸學派及醫學間。漢代以後,五行之論廣佈,並與人生百象相應,衍生相生、相剋之義。
五行與佛教
南北朝以降,五行説融入佛教,如《提謂經》將之配於五戒,而《三種悉地破地獄轉業障出三界秘密陀羅尼法》則繫聯五行與五字、五佛、五智、五臟等。
菩薩五種行法
源自《大般涅槃經》,天台宗詳釋五行為菩薩修行的五種法門:
- 聖行:以戒、定、慧為正道,精進修行。
- 梵行:淨心利他,拔苦與樂。
- 天行:依循自然法則,成就不凡之行。
- 嬰兒行:示現小乘之善行,接引眾生。
- 病行:化身眾生,體驗煩惱病苦,以大悲化導。
別圓二教之異
別教與圓教對五行的配法略有不同:
- 別教:分隔前行與後行,依地前、地上次第修習。
- 圓教:五行同時圓具,不分次第,修性一如。
五門修行
《大乘起信論》提出五門修行,即:
- 施門:佈施財物、無畏、法義。
- 戒門:遵守戒律,斷惡修善。
- 忍門:安忍順逆,保持心平氣和。
- 進門:精進不怠,積聚善行。
- 止觀門:止息妄念,觀照實相。
佛教五行
佛教五行是佛教哲學中的一種思想體系,它將世界萬物分為金、木、水、火、土五種基本元素,認為這些元素之間存在著相生相剋的關係,並以此來解釋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運行規律。
元素 | 特性 | 相生 | 相剋 |
---|---|---|---|
金 | 堅硬、收斂 | 金生水 | 水克火 |
木 | 成長、生發 | 木生火 | 火克金 |
水 | 滋潤、流動 | 水生木 | 木克土 |
火 | 温暖、燃燒 | 火生土 | 土克水 |
土 | 厚重、孕育 | 土生金 | 金克木 |
相生關係
相生關係是指五種元素之間互相滋生和支持的關係,具體體現在以下方面:
- 金生水:金屬的冷縮特性會導致水凝結。
- 木生火:木材的燃燒產生火。
- 水生木:水滋潤植物,促進其生長。
- 火生土:火温暖土壤,有利於微生物的繁殖。
- 土生金:土壤中的礦物質經高温淬煉而成金屬。
相剋關係
相剋關係是指五種元素之間互相剋制和排斥的關係,具體體現在以下方面:
- 水克火:水撲滅火。
- 火克金:火熔化金屬。
- 金克木:金屬砍伐樹木。
- 木克土:植物的根系會吸收土壤養分。
- 土克水:土壤疏鬆透氣,防止水分滯留。
在佛教中的運用
佛教五行思想在佛教中有着廣泛的應用,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