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更新(2015 年):
為慶祝匯豐成立 150 週年,地下廣場於 2014 年 9 月開始封閉翻新,工程於 2015 年 1 月 29 日圓滿完成。廣場地板新增了中環 1910 年歷史街道圖,並展示了香港發展和匯豐重要歷史時刻的展覽。同時,原設在第三代匯豐總行大廈上的兩個花崗岩獅子頭裝飾也重現天日,放置在面向皇后大道中的入口。
建築構造:
由世界著名建築大師諾曼·福斯特爵士設計,匯豐總行大廈的工程要求極其嚴格,承包商必須具備專業知識和魄力。工程內容包括開闢一個龐大的地庫,附帶建築工程,以及有關八條支柱的預備工程。
核心技術:


大廈在建造時廣泛採用了預製組件,成為繼 60 年代福來邨和牛頭角下邨之後,全港第三個廣泛採用此技術的高層樓宇項目。結構用鋼件在英國製造,玻璃、鋁製外殼以及地板在美國製造,服務設施組件在日本製造。
設計理念:
整體設計的特色在於內部沒有任何支撐結構,可以自由拆卸。所有支撐結構均設置在建築物外部,使樓面實用空間更大。加上玻璃幕牆的設計,能夠充分利用自然光;地下大堂門户朝向正南正北,冬夏都能保持大堂涼爽,節約了不少冷氣費用。此外,大廈的設計靈活,可以根據實際需要輕鬆進行擴建工程,而不會影響原有樓層。
結構佈局:
建築重點是“衣架計劃”的設計方案。整個地上建築由四個框架支撐,每個框架包含兩根桅杆,分別在五個樓層支撐懸吊式桁架。桁架形成的雙高度空間成為每一組樓層的焦點,同時也包含了流通和社交空間。
工程規模與耗資:
這座第四代總行大廈耗資 52 億港元重建,是當時全球最昂貴的建築物,耗資 10 億美元的大樓。工程期間恰逢香港前途問題,地產市道低迷,匯豐總行的工程卻異常超支,曾有報道指建造費高達 100 億港幣。
歷史變遷:
1991 年,匯豐控股公司成立後,仍然以總行大廈作為匯豐集團總管理處,直到 1993 年,才遷往英國倫敦。1981 年 7 月,隨着戰後經濟發展,第三代大廈不敷應用而被拆除,1983 年 1 月重建開始,1985 年 5 月 20 日落成,成為當時全球最高的建築物。
大廈的四層地庫和 46 層樓面高度為 180 米,使用了 30,000 公噸鋼和 4,500 公噸鋁建成。其大廈的建造以避免影響港鐵港島線(第二期)為原則。樓宇建造時廣泛採用預製組件,是繼 60 年代福來邨和牛頭角下邨之後,全港第三個廣泛採用此技術興建的高層樓宇項目。
室內空間:
內部沒有任何支撐結構,可以自由拆卸。所有支撐結構均設置在建築物外部,使樓面實用空間更大。玻璃幕牆的設計,能夠善用天然光;地下大堂門户朝向正南正北,冬夏都能保持大堂涼爽,節約了不少冷氣費。加上其設計靈活,可按實際需要輕而易舉地進行擴建工程,而不影響原有樓層。
技術創新:
建築重點是“衣架計劃”的設計方案。整個地上建築用四根框架支撐,每個框架包含兩根桅杆,分別在五個樓層支承懸吊式桁架。桁架形成的雙高度空間成為每一組樓層的焦點,同時還涵蓋了流通和社交空間。
施工複雜性:
匯豐總行大廈是由世界著名建築大師諾曼·福斯特爵士設計,工程要求極其嚴格,承包商必須具備專業的素養。項目包括開闢一個龐大的地庫、附屬建築工程,以及有關八根支柱的預備工程。
歷史沿革:
1991年,匯豐控股公司成立後,仍舊以總行大廈作為匯豐集團總管理處,直至1993年匯豐控股才將集團總管理處遷移到英國倫敦。第四代香港匯豐總行大廈於1985年5月20日竣工,歷時7年的構思和建造。整座大廈共46層樓面,高度為180米,建造時耗資52億港元。
建築特色:
第四代香港匯豐總行大廈的建築特色鮮明。其設計理念源自“衣架計劃”。整個地上建築用四根框架支撐,每個框架包含兩根桅杆,分別在五個樓層支撐懸吊式桁架。桁架形成的雙高度空間成為每一組樓層的核心,同時還囊括了流通和社交空間。這樣的設計使大廈擁有明亮通透的室內環境,有效利用自然光,節約能源,同時也增強了大廈的可擴展性和靈活性。
建造工藝:
總行大廈在建造時採用先進的建築工藝。大廈結構用鋼件在英國製造,玻璃、鋁製外殼以及地板在美國製造,服務設施組件在日本製造。這樣的分工協作方式,保證了大廈建造的效率和質量。
隨着香港戰後經濟的迅速發展,位於獲多利街的第二代匯豐總行大廈已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業務需求。1981年7月,第三代匯豐總行大廈被拆除。1983年1月,第四代匯豐總行大廈重建工程正式啓動。1985年5月20日,新大廈落成。
建築特徵:
第三代匯豐總行大廈於1935年10月10日啓用,由芝加哥學派建築師設計。大廈高70米,共13層,設計風格為裝飾藝術風格。大廈內部採用歐洲大理石裝飾,圓穹天花上鑲嵌着描繪東西方工業與貿易往來的馬賽克拼圖。
第二代匯豐總行大廈於1886年竣工。大樓前後部分的建築風格迥然不同。面向皇后大道的正面採用柱廊和八角形的圓拱屋頂,為維多利亞式設計;面向德輔道的一側則以拱形走廊為主。
第一代香港匯豐總行大廈於1865年建成,位於獲多利街(現稱銀行街)和皇后大道交界處。大廈為兩層樓的磚木結構,共有11間房間。大廈外觀簡單,沒有特別裝飾,具有典型的殖民地建築風格。
匯豐總行大廈:香港建築標誌
匯豐總行大廈位於香港中環,是匯豐銀行的總部。它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建築,不僅見證了香港的金融發展,也成為香港著名的地標。
匯豐總行大廈始建於 1935 年,由英商巴馬丹拿建築師事務所(Palmer and Turner)設計。建築採用新古典主義風格,外觀宏偉壯觀,以其花崗巖外牆、巨大的圓柱和三角形屋頂而聞名。
大廈內部同樣令人印象深刻。其寬敞的大堂採用大理石裝飾,高聳的拱頂上繪製著精緻的壁畫。大廈還設有歷史悠久的保險庫,是香港金融史上重要的見證。
匯豐總行大廈不僅是香港的金融中心,也是一個重要的旅遊景點。遊客可以參觀大廈內部,欣賞其建築和歷史特色。大廈前方的廣場也是一個受歡迎的拍照地點。
匯豐總行大廈的特色
特色 | 描述 |
---|---|
風格 | 新古典主義 |
材料 | 花崗巖 |
高度 | 70 米 |
樓層 | 12 層 |
完工日期 | 1935 年 |
建築師 | 巴馬丹拿建築師事務所 |
匯豐總行大廈的歷史
匯豐總行大廈在香港歷史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見證了香港從一個小漁村發展成為國際金融中心。大廈也曾經歷多次歷史事件,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日本佔領。
延伸閲讀…
滙豐銀行香港總部大廈
尋找滙豐分行| 香港分行列表- 香港匯豐
1985 年,匯豐總行大廈被列為法定古蹟。這項認可證明瞭大廈的建築和歷史價值。
匯豐總行大廈的現狀
今天,匯豐總行大廈仍然是匯豐銀行的總部,也是香港的一個標志性建築。大廈經過多次維修和翻新,以保持其原有的輝煌。它仍然是香港金融業的象徵,也是香港發展的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