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辰與養生
夜幕籠罩,時值子夜,萬物寂靜。此時,天地元氣運轉,也是養精蓄鋭、積蓄能量的最佳時段。安穩入眠,讓身體得到充分的休息,為翌日做好準備。午夜過後,醜時來臨,天色漸明,雞啼聲響。此時,正是人體肝氣最盛之時,宜安然沉睡,讓肝臟得到充分的修養,促進排毒和儲血。


黎明時分,寅時將至,陽氣初生,萬物甦醒。肺經當令,此時宜熟睡,讓肺部得到充分的滋養,呼吸順暢,氣血運行。晨曦微露,卯時報曉,太陽初升,陽氣漸盛。大腸經活躍,此時宜起身活動,促進排便,為新的一日做好準備。
日上三竿,辰時到來,宜享用早食,為身體補充能量,讓胃部得到充足的滋養。巳時已過,脾經最旺,此時宜適量飲水,促進脾胃消化吸收,思慮過度或久坐不動皆為不當。
烈日當空,午時正午,宜靜養陰血,調節心經。美味佳餚雖誘人,但午餐勿過飽,餐後切勿立即運動。午後稍歇,未時來臨,小腸經當令,宜調節小腸經,避免過量飲食。
薄暮時分,申時將近,膀胱經活躍,宜適量飲水,進行適度的運動,抓緊時間處理事務,不宜憋尿。酉時已至,太陽西落,腎經當令,此時宜休息,避免過度勞累。亥時來臨,萬物歸息,三焦經當令,宜安然入睡,心平氣和,忌煩躁不安或熬夜。
時辰與五行
古人以五行之説,將十二時辰一一對應:
子時為水,屬鼠;醜時為土、金、水,屬牛;寅時為木、火,屬虎;卯時為木,屬兔;辰時為土、水、木,屬龍;巳時為火、金,屬蛇;午時為火、土,屬馬;未時為土、火、木,屬羊;申時為金、水,屬猴;酉時為金,屬雞;戌時為土、金、火,屬狗;亥時為水、木,屬豬。
時辰演化
古代時辰以“子夜”為一日之始,也就是在現在23點左右。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科學的進步,人們逐漸採用二十四小時制,從0點起算一天的開始。然而,十二時辰的文化底藴依然流傳至今,被廣泛應用於養生、曆法和傳統文化之中。
時辰的意義與應用
古人以時辰為基礎,制定了一系列的作息制度和養生方法,遵循自然規律,提升身體健康和精神狀態。現代社會雖然生活節奏加快,但瞭解และใช้時辰的智慧,仍能幫助我們在繁忙中找到平衡,養精蓄鋭,提高生活質量。
十二時辰表:古代中國的時間標度
十二時辰表是古代中國的一種時間標度,將一天24小時劃分為12個時辰。每個時辰長度為2小時,並以地支符號命名。這些符號包括: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時辰 | 開始時間 | 結束時間 |
---|---|---|
子 | 23:00 | 01:00 |
醜 | 01:00 | 03:00 |
寅 | 03:00 | 05:00 |
卯 | 05:00 | 07:00 |
辰 | 07:00 | 09:00 |
巳 | 09:00 | 11:00 |
午 | 11:00 | 13:00 |
未 | 13:00 | 15:00 |
申 | 15:00 | 17:00 |
酉 | 17:00 | 19:00 |
戌 | 19:00 | 21:00 |
亥 | 21:00 | 23:00 |
此外,每個時辰又細分為四個刻,每個刻長度為15分鐘。刻的劃分通常以「一刻」、「二刻」、「三刻」、「四刻」表示。例如,「子一刻」就是「子時」的第15分鐘。
十二時辰表既直觀易懂,又與五行、八字等傳統文化息息相關。在古代,人們常常根據時辰來安排作息、擇吉避兇。時至今日,十二時辰表仍廣泛應用於中文文化中,如傳統節日、生肖屬相等。
此外,十二時辰表還與不同的天氣、季節、動物、顏色關聯在一起。例如,「子時」對應的是半夜,天氣寒冷,與鼠相關,顏色為黑色。「卯時」對應的是黎明,天氣晴朗,與兔相關,顏色為綠色。「午時」對應的是正午,天氣炎熱,與馬相關,顏色為紅色。這些關聯增強了十二時辰表的趣味性和文化意義。
延伸閲讀…
時辰對照表,十二時辰查詢
時辰,十二時辰對照表對應時間,12時辰時間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