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羅漢齋的由來你知道嗎? | 這道齋菜竟然有十八種料! | 十八羅漢齋這樣煮最對味

說到台灣傳統的素食料理,十八羅漢齋絕對是經典中的經典!這道菜不只名字霸氣,用料更是豐富到讓人眼花撩亂,根本就是素食界的滿漢全席。老一輩的人說,以前只有在重要節日或廟會時才能吃到,現在雖然隨時都能在素食餐廳找到,但每家做法都有些微差異,吃起來風味完全不同呢!

十八羅漢齋最迷人的地方就是它的「隨性」,基本上就是把當季最鮮的時蔬、菇類、豆製品全都匯聚一鍋。我特別喜歡看老闆娘在廚房裡豪氣地抓料,邊丟邊說:「這個木耳脆口、那個豆腐吸湯,通通不能少!」下面是幾種常見的食材組合,光看就覺得營養滿分:

食材類型 常見品項 特色
乾貨類 香菇、金針、木耳 增加香氣和口感層次
豆製品 油豆腐、豆皮、腐竹 吸附湯汁超入味
根莖類 紅蘿蔔、筍片、馬鈴薯 讓湯頭自然鮮甜
季節時蔬 高麗菜、白菜、花椰菜 保持爽脆口感

記得第一次在廟口吃到的版本,老師傅還加了素火腿和炸芋頭角,湯汁勾了薄芡,濃稠度剛剛好能巴附在每樣食材上。同桌的阿姨熱心分享:「這道菜要趁熱吃,涼了味道就跑掉啦!」果然一入口,各種鮮味在嘴裡炸開,明明沒有肉卻比葷食還滿足。現在有些年輕師傅會加入杏鮑菇或猴頭菇增加嚼勁,甚至用紅燒做法,吃起來更有台味。

每次點這道菜都像在開驚喜包,因為真的沒人能說清楚「十八羅漢」到底指哪十八種料。有次問老闆,他笑著回:「哎呦,就是好吃的意思啦!你數數看這碗有沒有十八樣?」結果我認真數到十五就放棄了,反正料多到筷子隨便撈都有寶藏。不過要注意的是,有些店家會放素料加工品,像我這種偏好純天然食材的,點餐前都會先問清楚呢!

十八羅漢齋

十八羅漢齋是什麼?台灣傳統齋菜大解析,這道經典的齋菜可是台灣廟會、法會或初一十五吃素時常見的料理呢!說到十八羅漢齋,老一輩的台灣人都知道,這道菜不只是單純的素菜,更蘊含著佛教文化與台灣在地食材的智慧結晶。傳統上會用十八種不同的素料來象徵十八羅漢,不過現在各家做法有些差異,食材也會隨季節調整,但那份樸實的好味道始終沒變。

這道菜的食材組合其實很有講究,既要考慮口感層次,也要兼顧營養均衡。常見的配料包括香菇、木耳、豆皮、紅蘿蔔、筍子等,每樣食材都要先個別處理過,最後再一起燴煮。最特別的是,有些老師傅還會加入素火腿或素肉燥來提味,讓整道菜吃起來更有滿足感。記得小時候跟阿嬤去廟裡幫忙,總能聞到廚房飄來的陣陣香氣,那種混合了醬油、香菇和蔬菜的香味,到現在想起來都覺得懷念。

主要食材 次要食材 調味料
乾香菇 金針菇 醬油
黑木耳 豆芽菜 麻油
油炸豆皮 紅蘿蔔
筍絲 高麗菜 胡椒粉
素火腿 豆腐 五香粉

在台灣各地吃到的十八羅漢齋風味都不太一樣,像南部口味偏甜,北部則比較鹹香。有些寺廟的齋堂會加入當季時蔬,比如冬天的白菜或夏天的絲瓜,讓這道菜更有季節感。我個人最愛的是裡面吸飽湯汁的豆皮,咬下去會爆出滿滿的香菇鮮味,配飯吃簡直絕配。現在不少素食餐廳也把這道傳統菜加以改良,有的會加入猴頭菇或松茸等高級食材,但對我來說,還是傳統做法最對味。

為什麼要吃十八羅漢齋?佛教齋戒的由來

講到十八羅漢齋,其實跟台灣人熟悉的初一十五吃素習俗很有關係。這道菜最早是從佛教齋戒文化演變來的,傳說十八羅漢在修行時會共用一鍋素菜,後來就變成用十八種食材象徵羅漢們的修行精神。台灣很多寺廟在法會或重要節日都會準備這道菜,不只是為了健康,更是一種心靈上的修持。

佛教齋戒的傳統可以追溯到佛陀時代,當時僧侶們過午不食,後來演變成在家信徒也會定期齋戒。在台灣,很多人會選擇在農曆初一、十五或佛誕日吃素,這時候十八羅漢齋就特別受歡迎。這道菜通常會用當季最新鮮的蔬菜、菇類和豆製品,每種食材都有它的意義:

食材類別 常見選擇 象徵意義
蔬菜類 高麗菜、紅蘿蔔 清淨身心
菇類 香菇、金針菇 增長智慧
豆製品 豆腐、豆皮 堅固道心
乾貨類 木耳、髮菜 廣結善緣

台灣人吃十八羅漢齋不只是跟隨傳統,更多是體現一種生活態度。現代人工作壓力大,偶爾吃個清淡的素齋,讓腸胃休息一下,順便沉澱心情。很多老師父都說,準備這道菜的時候要懷著感恩的心,因為每一樣食材都得來不易。從洗菜、切菜到烹調,整個過程就像是在修行,讓人學會珍惜食物、珍惜當下。

在台灣的素食餐廳或寺廟的齋堂裡,十八羅漢齋的做法各有特色。有些會加入台灣當地的食材像是筍子或地瓜葉,讓這道傳統素菜更有本土味。重點是要湊滿十八種材料,代表圓滿吉祥的意思。下次看到這道菜,不妨細數看看是不是真的用了十八種食材,這也是吃十八羅漢齋的一種樂趣。

十八羅漢齋

十八羅漢齋怎麼煮?新手也能上手的食譜

每次過年或初一十五想煮齋菜,十八羅漢齋絕對是經典選擇!這道菜材料豐富又營養,其實做法比想像中簡單很多。今天就來分享一個連廚房新手都能輕鬆搞定的版本,保證煮出來跟阿嬤的味道一樣讚~

首先要準備這些材料,大部分在傳統市場或超市都買得到:

材料類別 具體內容
乾貨類 冬菇、金針、雲耳、腐竹、粉絲(記得都要先泡發喔)
蔬菜類 紅蘿蔔、白菜、荷蘭豆、竹筍(新鮮或罐頭都可以)
豆製品 豆腐泡、素雞(可依喜好調整)
調味料 蠔油、老抽、麻油、糖、鹽(吃全素的話記得用素蠔油)

做法其實很隨興,我習慣先從難熟的材料開始處理。熱鍋下油爆香薑片,把泡發好的冬菇、金針、雲耳這些乾貨先炒出香味。接著加入紅蘿蔔和竹筍片翻炒,這時候可以加點水讓食材稍微燜煮一下。等這些比較硬的食材變軟後,再把白菜、荷蘭豆這些易熟的蔬菜放進去。

調味是關鍵!我通常會用2大匙蠔油、1小匙糖、少許老抽上色,最後淋一點麻油提香。腐竹和粉絲記得最後再放,不然煮太久會糊掉。如果喜歡湯汁多一點,可以加些香菇水或素高湯,煮滾後試試味道再調整。整個過程大概20-30分鐘就搞定,是不是比想像中簡單?

小撇步分享:腐竹泡發後可以先煎到表面金黃,吃起來更香;豆腐泡對半切開比較容易入味。這道菜放隔夜其實更美味,因為所有食材都會吸飽湯汁,所以一次煮多點也沒關係!

你會在2020年走大運嗎?

超詳細免費2020年生肖運程大分析

免費訂閱即時發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