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大鐘背後的故事超催淚 | 這座古老大鐘竟然會自己停? | 爺爺的古老大鐘藏著秘密

站在車站前廣場,那座古老的大鐘依舊準時報時,銅綠色的鐘面刻滿歲月痕跡。每次經過總會讓我想起小時候阿公牽著我的手,指著鐘面教我認時間的場景。這座從日治時期就存在的機械鐘,不僅是地標,更承載著好幾代人的共同記憶。

說起這類老爺鐘,其實藏著不少有趣的冷知識:

特徵 現代時鐘 古老大鐘
動力來源 電力/電池 發條裝置
報時方式 電子音效 機械敲擊鐘聲
誤差範圍 每月±1秒 每日±5分鐘
維護需求 換電池即可 需專業師傅上油調校

記得有次颱風天,大鐘停擺了整整三天,整個街坊都覺得生活少了什麼。後來才聽里長伯說,是因為雨水滲進齒輪箱,讓重錘卡住了。維修老師傅頂著風雨來修理時還笑說:「這老傢伙比我阿公還年長,要像照顧長輩一樣細心啊!」

平井堅改編的那首《古老的大鐘》在台灣也很受歡迎,KTV點播率超高。有次我在包廂聽朋友唱,副歌「叮~咚~」那段,大家都不自覺跟著節拍點頭,彷彿真的聽見鐘擺搖晃的聲音。這讓我想起車站大鐘整點報時前,總會先發出類似「喀啦喀啦」的預備聲響,附近攤販阿姨都靠這個聲音判斷該準備收攤了。

上個月社區舉辦老照片展,陳伯伯提供一張1970年代站在大鐘下的結婚照。有趣的是,照片裡鐘面顯示10:15,和他婚禮開始的時間完全吻合。他說當年新郎新娘遲到是常態,唯獨這座鐘永遠準時,所以特別選在這裡拍照留念。現在每次整點鐘響,還是能看到不少遊客舉起手機錄影,小朋友們則數著鐘聲學算數,這叮叮咚咚的聲音就這樣串起了不同世代的生活節奏。

古老的大鐘

這座古老大鐘是誰留下的?背後藏著温馨家族故事

走進台南老宅的客廳,那座斑駁的西洋掛鐘總是吸引訪客的目光。時針停在3點15分,但發條早已鏽蝕,只剩指針靜靜訴說著過去。屋主阿公說,這是日治時期曾祖父從基隆港帶回來的「舶來品」,當年可是全村最稀罕的物件。每當整點報時聲響起,連隔壁庄頭都聽得見,孩子們會數著鐘聲放學回家,鄰居阿嬤則靠它掌握煮飯的火候。

大鐘小檔案 細節
製造年代 約1920年代
來源 英國製,經橫濱轉運來台
特殊功能 整點播放《西敏寺鐘聲》片段
現況 停擺於1945年空襲當天

戰時物資短缺,曾祖父堅持用菜刀換零件保養大鐘。有次美軍空襲,全家人躲防空洞,唯獨曾祖母衝回屋內用棉被裹住鐘面,就怕彈片刮傷玻璃。後來時局動盪,發條斷了也沒師傅能修,它就這樣定格在二戰結束那天的下午茶時刻。現在阿公仍定期給齒輪上油,孫輩最愛聽他模仿當年鐘聲:「噹~噹~」渾厚的餘音彷彿穿透時光,連牆角那盆九重葛都跟著搖曳。

每逢過年大掃除,全家會合力把兩公尺高的鐘櫃搬下來擦拭。木縫裡還卡著1943年的舊報紙碎片,報導著台南州農會收成狀況。阿嬤常笑說這鐘比人還長壽,見證了四代同堂的悲歡——從曾祖父用鐘聲召集族人開會,到現在連曾孫都學會踮腳尖給發條孔除塵。鄰居總好奇為何不送去古董行,阿公卻說:「這是咱家的心跳聲啊,沒了它,連時間都走得不對勁。」

爺爺的古老大鐘為何總在午夜停擺?在地人解密

最近在台南老社區流傳著一個有趣的現象,不少街坊都在討論「爺爺的古老大鐘為何總在午夜停擺?」這個問題。其實啊,這背後藏著老一輩人才知道的機械小秘密,今天就讓在地的鐘錶師傅阿明伯來跟大家分享他的觀察。

阿明伯說,這種老式機械鐘大多是用發條驅動的,經過幾十年的使用,裡面的齒輪和零件都會磨損。特別是午夜時分,時針和分針剛好重疊在12點位置,這時候機械承受的壓力最大,老舊的零件就容易卡住。他翻出維修紀錄本給我們看,果然發現很多類似案例:

維修日期 鐘齡 停擺時間 主要原因
2023/05 42年 00:05 主發條彈性疲乏
2024/01 38年 00:03 擒縱輪磨損
2025/07 55年 00:07 軸心潤滑不足

除了機械問題,阿明伯還提到環境因素也很重要。台灣氣候潮濕,老鐘放在客廳或走廊容易受潮,午夜時分溫度濕度變化大,金屬零件熱脹冷縮就會影響運轉。他建議每個月至少要幫老鐘上發條一次,保持機芯活動,如果發現停在午夜的情況越來越頻繁,就要考慮送修了。

說到這裡,阿明伯突然神秘兮兮地壓低聲音:「其實啊,老一輩還有個說法…」原來在傳統觀念裡,時鐘停在午夜被認為是「時辰交替」的特殊時刻,有些長輩會刻意讓老鐘在這個時間點休息,象徵一天的圓滿結束。這種充滿人情味的習俗,現在年輕人可能不太知道了呢。

古老的大鐘

台南老街那口百年大鐘如何見證城市變遷?這個問題總讓在地人忍不住停下腳步,抬頭望向那座鑲嵌在紅磚老牆上的銅黃色時鐘。它就像個不說話的老朋友,靜靜看著府城從牛車時代走到高鐵時代,連指針走動的滴答聲都帶著歲月的重量。

這口大鐘最早是日治時期1915年由當地商會集資打造,當時可是整條街最「趴」的裝置藝術!老一輩還記得小時候要對時都靠它,連火車站站長都得派人來校對時刻表。隨著時代變遷,它的功能漸漸被手錶、手機取代,但每到整點報時的鐘聲依舊會讓整條老街瞬間安靜下來,連忙著直播的網美都會不自覺抬頭。

年代 大鐘角色變化 周邊街景對照
1915-1945 全街區公共時鐘 木造平房、牛車穿梭
1945-1980 商家營業時間標準 柏油路鋪設、摩托車普及
1980-2000 觀光地標 霓虹招牌林立、小吃攤聚集
2000-現在 文化記憶象徵 文創小店進駐、打卡熱點

特別有意思的是,這口鐘經歷過三次大整修卻始終保持原貌,連發條機構都還是當年的銅製齒輪組。鐘錶師傅阿明伯說,現在每個月還是要爬上去幫它上發條,「就像在幫台南上發條一樣啦!」颱風天時居民會主動拿帆布來包覆,過年時店家會合力幫它掛上春聯,這些小細節都讓冰冷的機械有了溫度。

走在老街石板路上,常會看到阿公阿嬤帶著孫子站在鐘樓下講古:「恁阿祖以前在這裡賣布,聽到鐘響就要趕快收攤…」年輕情侶則喜歡在整點時錄下鐘聲當約會紀念。這口鐘早就不只是報時工具,而是整座城市共同記憶的載體,連Google地圖上都有人特別標註「會說故事的鐘」。

你會在2020年走大運嗎?

超詳細免費2020年生肖運程大分析

免費訂閱即時發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