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數 | 內文 |
---|---|
178 | 繪於十七世紀初期,由揚名荷蘭的約翰內斯.維米爾親筆提筆的《戴著珍珠耳環的少女》,雖非肖像繪畫,而是以人物特寫形式呈現,然其無可比擬的重要地位,迄今屹立不搖。 |
184 | 戴爾夫城的繁榮與貿易興盛,造就經濟力雄厚的市民階層興起,成為藝術贊助的新興力量,間接影響了荷蘭畫壇題材與技法的轉變,重視現實描繪,運用科學研究的精神。 |
202 | 少女身著的藍色頭巾與昂貴珍珠耳環的對比,暗示其身分並非畫家階層,但近距離凝視畫家,透露出維米爾可能對她有所眷戀,將之描繪得近乎完美。 |
88 | 沒有頭銜的人民逐漸富裕起來,並逐漸成為藝術的新支持者。 |
80 | 《戴著珍珠耳環的少女》中,少女戴著明顯不同於一般勞工會配戴的大耳環,這暗示她可能並不擁有這件珠寶。 |
名畫中的女人:從古典主義到現代藝術的演變
名畫中的女性形象一直是藝術史上的重要主題,從古典主義的優雅尊貴到現代藝術的叛逆前衞,她們承載著不同的時代精神和審美觀點。


古典主義時期
- 維納斯的誕生(波提且利,1482-85):這幅名畫描繪了維納斯從貝殼中誕生的場景,她的體態優美,姿態優雅,代表了古典時期對女性美的理想化詮釋。
文藝復興時期
-
蒙娜麗莎(達文西,1503-1507):蒙娜麗莎的微笑撲朔迷離,充滿了神秘感,成為藝術史上最著名的女性形象之一,也展現出文藝復興時期對人性和自然美的關注。
-
裸體的麥地亞(安德烈亞·德爾·卡斯塔尼奧,1449-52):卡斯塔尼奧筆下的麥地亞強健有力,具有男性化的特質,打破了傳統女性的柔弱形象,反映了文藝復興時期對女性力量的探討。
巴洛克時期
-
朱迪思斬首荷羅佛尼(卡拉瓦喬,1598):卡拉瓦喬的這幅作品描繪了女性反抗暴政的故事,朱迪思的堅強和勇氣成為巴洛克藝術中女性自主性的象徵。
-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維梅爾,1665):維梅爾筆下的少女具有朦朧的詩意,她的眼神凝視著畫外,引發觀者無限遐想,也體現了巴洛克時期女性的神秘與魅力。
洛可可時期
- 鞦韆(弗拉戈納爾,1767):這幅名畫表現了女性的輕盈曼妙,少女在樹叢間盪鞦韆的姿態充滿了動感和歡樂,代表了洛可可時期對生活的享受和趣味。
新古典主義時期
- 拿破崙一世加冕典禮(大衞,1805-07):這幅大型歷史畫描繪了拿破崙一世加冕的場景,其中約瑟芬皇后端莊優雅,體現了新古典主義對秩序和規律的追求。
浪漫主義時期
- 自由領導人民(德拉克羅瓦,1830):這幅名畫表現了1830年巴黎七月革命的場面,女性手持三色旗,象徵著自由和革命精神,成為浪漫主義時期的標誌性形象。
現實主義時期
-
拾穗者(米勒,1857):米勒的《拾穗者》描繪了農村婦女的勞作生活,她們彎腰彎腰拾穗的姿態,體現了現實主義對社會底層民眾的關注和同情。
-
奧林匹亞(馬奈,1863):馬奈的這幅作品將女性置於傳統道德範疇之外,她的直視和挑釁性的姿態,挑戰了維多利亞時代的女性形象,標誌著現代藝術的誕生。
印象主義時期
- 陽光下的女人(莫奈,1872-73):這幅作品描繪了身穿白洋裝的女人在陽光下的景象,莫奈筆下流動的光影效果,營造出夢幻而朦朧的氛圍。
表現主義時期
- 吶喊(蒙克,1893):蒙克的《吶喊》表現了存在主義的焦慮和絕望,畫面中女性扭曲的臉龐和無助的姿勢,象徵著現代人的精神危機。
表現主義時期
- 格爾尼卡(畢加索,1937):畢加索的《格爾尼卡》是戰爭與暴力的控訴,畫面中女性破碎的身體和撕裂的肢體,象徵著戰爭對生命的摧殘。
延伸閲讀…
解謎名畫《戴珍珠耳環的少女》!藝術大師維梅爾筆下的女孩並 …
名畫中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