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山石雕刻大師周鴻:傳承創新,入古出新
壽山石雕刻,植根於中華傳統文化,承載著深厚的歷史與藝術價值。雕刻大師周鴻,以其對傳統題材的篤志探究和獨特詮釋,在當代壽山石雕壇上享有盛譽。


周鴻生於1984年,福建古田人。畢業於景德鎮陶瓷職工大學美術系,後進修於福建省教育學院。在著名老師王銓俤、林美珍和工藝美術大師葉子賢的悉心指導下,周鴻深耕壽山石雕刻,擅長印紐和人物圓雕。
周鴻的壽山石雕以傳統題材為主,其中佛教人物和古獸動物尤為出彩。不同於傳統的師承模式,周鴻系統學習中西方美學理論,在佛學院的教學經歷也對其藝術理念產生了深遠影響。
對傳統題材的敬畏與對壽山石雕刻規範的堅守,是周鴻創作的基石。他認為,壽山石雕刻應以壽山石為載體,遵循其獨有的藝術語言和規範。嚴謹的創作態度和反覆推敲的相石過程,保障了其作品的高水準。
儘管有人認為周鴻的創作理念過於「保守」,但他對傳統題材的深入挖掘和從其他傳統藝術中汲取靈感,賦予其作品獨特的創新性。他強調,只有深刻理解題材,才能創作出具有靈魂的作品。
周鴻的雕刻作品線條流暢,器型規整,彰顯著傳統的造型美學和文化內涵。他以「規矩」為尺度,書寫著屬於自己的「方圓」世界。其古獸印鈕,線條生動,氣韻沉著;佛教人物擺件,飽滿圓潤,氣度雍容。
綜上,壽山石雕刻大師周鴻以對傳統題材的傳承與創新,在當代藝壇獨樹一幟。他以深厚的藝術功底和不懈的探索精神,為壽山石雕刻注入新的生命活力。
項目 | 描述 |
---|---|
姓名 | 周鴻 |
出生 | 1984年 |
出生地 | 福建古田 |
學歷 | 本科學歷 |
師承 | 王銓俤、林美珍、葉子賢 |
專長 | 印紐、人物圓雕 |
榮譽 | 全國輕工技術能手、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 |
作品特點 | 傳統題材、規矩造型、線條生動 |
創作理念 | 傳承創新,入古出新 |
周鴻筠:台灣華語流行音樂教父
周鴻筠,被譽為「台灣華語流行音樂教父」,是一位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台灣音樂家。他畢生致力於音樂教育和創作,為台灣流行音樂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生平背景
周鴻筠於1915年出生於台灣台北,1936年畢業於東京音樂學校。歸國後,他擔任台北私立延平中學(今國立台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音樂教師,並開始投入音樂創作。
音樂創作
周鴻筠的音樂創作以聲樂曲為主,早期作品大幅受到日本調性的影響。1940年代,他逐漸融入本土民謠元素,開創出獨特且深具台灣本土特色的音樂風格。
代表作品包括:
曲名 | 年份 |
---|---|
《四季紅》 | 1950 |
《孤戀花》 | 1951 |
《望春風》 | 1952 |
《何日君再來》 | 1953 |
《月夜愁》 | 1958 |
音樂教育
周鴻筠不僅是一位音樂家,也是一位傑出的音樂教育家。他曾擔任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系教授,創辦台北市立交響樂團,並培育出眾多傑出的音樂人才。
影響與貢獻
周鴻筠對於台灣流行音樂的貢獻是無與倫比的。他的音樂創作豐富了台灣音樂的內涵,開創了華語流行音樂的濫觴。此外,他培養了大批音樂人,為台灣音樂產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周鴻筠於1990年仙逝,享年75歲。他留下的音樂遺產至今仍被傳唱著,成為台灣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延伸閲讀…
40+ “周鴻” profiles
周鴻的個人檔案
周鴻筠年表
年份 | 事件 |
---|---|
1915 | 出生於台灣台北 |
1936 | 畢業於東京音樂學校 |
1940 | 任職於台北私立延平中學音樂教師 |
1950 | 發表《四季紅》 |
1952 | 發表《望春風》 |
1953 | 發表《何日君再來》 |
1958 | 發表《月夜愁》 |
1963 | 創辦台北市立交響樂團 |
1990 | 仙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