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署之協奏曲:和諧式住宅
隨著時代進步,人們對居所的要求也不斷提升。為了滿足市民的需求,香港房屋署於1987年起草,1989年正式發布和諧式住宅大廈設計,並於1992年至2009年間廣泛應用於香港公共房屋及居者有其屋計劃大廈中。


和諧式住宅的特點之一是採用高度統一的設計,以預製構件為主,包括樓梯、幹牆、廚房工作台、外牆面板,甚至半預製樓板,大大提高了建造效率,降低了成本。規劃時,可選擇性地引入和諧附翼大廈與住宅連接,增強靈活性。此外,單位設計和組搭配方可根據需求調整,提供不同大小的住宅單位。
為進一步提升居住品質,所有和諧式住宅均採用統一的指示牌和字體系統,以清晰明瞭的標示便利住户。自1991年首個版本發布以來,該系統曾多次修改,確保跨代住宅設計保持視覺上的一致性。
和諧式住宅歷經數次重大改動,分為三代:
第一代和諧式住宅主要建於1992年至1996年間,採用鐵窗設計的早期住宅包括天耀邨、天祐苑、天瑞邨、廣田邨、大窩口邨、安蔭邨、厚德邨、裕明苑、利安邨和葵盛東邨。1990年8月,房委會通過決議,要求後續興建的和諧式住宅改用鋁窗;因此,1993年後落成的住宅(華心邨華冠樓、水邊圍邨疊水樓和富泰邨君泰樓除外)開始採用鋁窗作為標準設計。
此外,第一代和諧式住宅的供水、排污和衞生間通風管道均設於住宅露台內,沿用過去公營房屋大廈的室內管道敷設慣例。值得一提的是,所有家庭單位的廚房均設有露台,三房單位更率先採用了劃時代的衞生間分離設計,在香港公共房屋中尚屬首見。
首批使用此類住宅的屋邨包括小西灣邨、佳翠苑、馬坑邨、龍欣苑、慈正邨、秀茂坪邨、康雅苑、麗安邨、怡靖苑、天瑞邨和天愛苑等。第一代和諧式住宅的外牆窗户尺寸較大,外牆上也未設置冷氣機石矢台。
1995-1996年落成的住宅,外牆材質由「紙皮石為主,油漆為輔」改為「油漆為主,紙皮石為輔」。同時,同一時期,外牆設計也發生了改變,從原本的平滑表面變為每層均有直條紋路,至今仍沿用於部分非標準設計住宅。
過渡期或第二代和諧式住宅主要建於1996年至1997年間,在住宅外牆設置了冷氣機石矢台,窗户面積減少約三分之一;家庭單位的客廳窗面積較大,而卧室窗面積較小。不過,葵芳邨葵明樓和葵正樓、平田邨平信樓、平仁樓、平旺樓和平誠樓、秀茂坪邨秀康樓和秀樂樓、金坪邨和坪麗苑等,開始採用與第三代設計相似的較大面積客廳和卧室窗户,而廚房外的露台仍保留,供水、排污和衞生間通風管道位置與第一代住宅相同。
第二代和諧一型住宅的1P型單位與第一代相似;三房單位的衞生間分離設計沿用第一代設計,少數屋邨/屋苑(如:金坪邨和坪麗苑)開始取消浴缸,改用屏風式淋浴。
自1997年至2002年間,後期或第三代和諧式住宅問世,供水、排污和衞生間通風管道不再設於露台,而是移至住宅外牆。廚廁設計取消了廚房內的露台,擴大廚房面積並重新規劃灶台和洗碗盤的位置;三房單位的衞生間由原本的浴廁分隔改為提供獨立的浴缸衞生間、淋浴間和獨立衞生間,與1995年起落成的私人參建居屋看齊,
和諧一型3-4人面積:營造舒適與私密的居住空間
和諧一型3-4人面積是專為3-4人家庭設計的住宅格局,強調和諧、舒適和隱私。這類住宅通常配備3間卧室、2間浴室和一個開放式客廳/餐廳區域,為家庭成員提供寬敞且機能性的生活空間。
格局規劃
和諧一型3-4人面積的格局通常遵循以下原則:
- 私密區域與公共區域分離:卧室和浴室位於住宅的一側,以確保隱私。
- 開放式客廳/餐廳:客廳和餐廳結合,形成一個開放且通風的空間,促進家庭互動。
- 寬敞的廚房:廚房配備充足的收納空間和家電,方便料理和用餐。
- 獨立的洗衣間:洗衣間獨立於住宅其他區域,保持清潔和秩序。
面積與空間配置
和諧一型3-4人面積的典型面積範圍如下:
區域 | 面積(平方公尺) |
---|---|
整體面積 | 80-120 |
卧室 1 | 12-16 |
卧室 2 | 10-14 |
卧室 3 | 8-12 |
客廳/餐廳 | 20-30 |
廚房 | 8-12 |
浴室 1(主卧衞浴) | 5-7 |
浴室 2 | 4-6 |
洗衣間 | 2-4 |
優點與缺點
優點:
- 私密性佳:卧室與公共區域分離,確保家庭成員的隱私。
- 公共空間寬敞:開放式客廳/餐廳提供充足的空間供家庭互動。
- 機能性強:獨立的廚房、洗衣間和充足的收納空間,提高生活機能。
- 適中的面積:80-120平方公尺的適中面積,既能滿足家庭需求,又不會過於寬敞或昂貴。
缺點:
- 3-4人家庭
- 追求私密與舒適的家庭
- 注重機能性的家庭
- 預算有限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