啃老族:遊走於教育、就業與訓練之外的青年
引言
在 [1] 2013 年,英國 18 至 24 歲青年中有五分之一失業,倫敦 16 至 24 歲的啃老族多達 12 萬名,平均每四名青年人中就有 [3] 一人失業。這種現象在歐盟各國也十分普遍,尤其是在家庭觀念濃厚的東南歐國家。
概念定義


啃老族一詞最早出現在 1999 年英國一份政府報告中,指 [5] 在資本主義社會中不安排就學、不就業、不進修或不參加就業輔導的年輕人。其英文名稱 NEET 源自「Not in Education, Employment or Training」,意指未在教育、就業或訓練系統中。
成因剖析
啃老族現象的成因錯綜複雜,涉及經濟、社會和個人因素。高速成長的經濟體中,求職困難和低薪問題加劇,導致部分青年人心理受挫,不願低就低薪工作。此外,家庭依賴性、社會適應不良等因素也增加了成為啃老族的風險。
國際比較
「啃老族」在不同國家有不同的稱呼和定義,如中國的「啃老族」、英國的「NEET」、美國的「Boomerang Generation」。各國對啃老族的定義有所不同,但普遍認為,啃老族指不再受教育或就業,主要經濟來源是父母扶養的成年人。
類型劃分
根據年齡和資料來源,啃老族可分為兩種類型:[7]
– 年齡層 16-18 歲
– 年齡層 16-24 歲,依賴勞動力調查數據
解決策略
解決啃老族問題涉及多方合作,必須從經濟、教育、社會和家庭層面入手。政府可採取政策措施,提振經濟,創造就業機會;改善國民教育水準,培養適應社會需求的技能;加強社會支援系統,提供就業輔導和心理諮商;促進家庭溝通與互動,讓青年人感受到家庭的支持與温暖。
特徵 | 成因 | 對策 |
---|---|---|
心理挫折 | 經濟不景氣、求職困難 | 提供就業機會、心理諮商 |
社會適應不良 | 家庭依賴性、社會孤立 | 加強社會支援系統 |
願景不切實際 | 追求高薪、逃避勞動 | 職業教育、價值觀導正 |
父母經濟支援 | 家庭富裕、溺愛 | 財務管理、家庭溝通 |
啃老族英文 Paranoid Anxiety
啃老族英文: Parental Enmeshment 與 Kidults
定義:
啃老族是指未能(或不願)從父母家獨立出來,並依賴父母經濟和情感支持的成年子女。
特徵:
特徵 | 描述 |
---|---|
經濟依賴 | 啃老族嚴重依賴父母的經濟援助,包括住房、生活費和學費。 |
情感依賴 | 啃老族過度依賴父母的情感支持,凡事都要向父母諮詢和尋求建議。 |
延遲成年 | 啃老族在成年後仍表現出幼稚和不負責任的行為,未能承擔成年人應有的義務。 |
社交孤立 | 啃老族與同齡人關係疏遠,社交圈子狹窄。 |
原因:
- 經濟因素: 就業市場競爭激烈、房價飆漲等經濟因素,導致年輕人難以經濟獨立。
- 父母教養方式: 過度保護、溺愛等不當教養方式,會阻礙子女發展獨立性。
- 文化因素: 在某些文化中,重視家庭觀念,子女與父母長住在一起被視為孝順。
- 個人因素: 自信心不足、社交焦慮等個人因素,也會導致啃老族的產生。
影響:
啃老族現象對個人、家庭和社會均造成負面影響:
- 個人: 延遲成年、自我低落、社會適應困難。
- 家庭: 家庭經濟負擔加重、親子關係緊張。
- 社會: 人口老化、勞動力短缺、社會福利負擔加重。
解決辦法:
應對啃老族現象需要制定綜合性的解決方案,包括:
啃老族現象是一個複雜的社會問題,需要從經濟、家庭、文化和個人等多方面加以關注和改善。透過制定適當的解決方案,我們可以幫助啃老族走出困境,邁向健康獨立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