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辰制的沿革與運用
時辰 | 時間 |
---|---|
子時 | 23:00-01:00 |
醜時 | 01:00-03:00 |
寅時 | 03:00-05:00 |
卯時 | 05:00-07:00 |
辰時 | 07:00-09:00 |
巳時 | 09:00-11:00 |
午時 | 11:00-13:00 |
未時 | 13:00-15:00 |
申時 | 15:00-17:00 |
酉時 | 17:00-19:00 |
戌時 | 19:00-21:00 |
亥時 | 21:00-23:00 |
時辰制的起源眾説紛紜,有認為源於西周、戰國,也有主張始於漢代。目前學界普遍認為它在先秦時期便已出現,漢代才正式定名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十二時辰。
將一日劃分時辰的做法自古便有,但具體的方式和數目並不明確。先秦文獻記載著一日四時、一日十時、一日十六時等不同分法。


關於十二時制的確切施行年代,學者們也莫衷一是。顧炎武認為漢代才確立了十二時制,而俞樾則提出《商君書》中的年月日時並舉,表示戰國時期可能已有此概念。
趙翼指出,十二時制始於漢代太初改正朔之後,歷法精進才制定了此規定。
秦漢時期的簡牘中也發現了十二時制的實例,如《日書》乙種和《歷譜》。此外,十六時制也在一些出土文獻和漢簡中出現。
魏晉南北朝時期,流行過二十四時辰制,將十二支與方位合稱。
時辰制的轉換方法對於需要查看吉日的人們來説至關重要。以十二生肖和地支為基礎,每時辰可細分為八刻,每刻為15分鐘。目前國際上通用的方法是將一日劃分為24小時,等於12時辰。時辰的前半小時稱為「初」,後半小時稱為「正」。
地支時辰:中國傳統時間系統的基石
地支時辰是指中國傳統曆法中用於表示時間的十二地支和十二時辰。地支為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時辰為子時、醜時、寅時、卯時、辰時、巳時、午時、未時、申時、酉時、戌時、亥時。
地支
地支的起源可追溯到上古時期。商朝的龜甲獸骨上記錄了地支名稱,表明地支至少在商代已經使用。地支共有十二個,每個地支代表一年中的一部分或一個特定時間段。例如,子代表十一月或晚上11點到凌晨1點。
時辰
時辰是中國古代用於表示一天24小時的時間單位。時辰共有十二個,每個時辰代表兩個小時。古人將一天分為十二個時辰,從子時開始,依次為醜時、寅時、卯時、辰時、巳時、午時、未時、申時、酉時、戌時、亥時。
地支與時辰的組合
地支和時辰組合使用,形成60組地支時辰,稱為「干支紀年法」。干支紀年法是一種迴圈系統,每60年為一個輪迴。例如,2023年是癸卯年,癸是十天干中的第十位,卯是十二地支中的第四位。
地支時辰在生活中的應用
地支時辰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廣泛應用,包括占卜、擇日、中醫等方面。例如:
- 擇日:結婚、開工、搬家等重要事件都需要根據地支時辰挑選吉日。
- 中醫:中醫認為人體的氣血運行與地支時辰有關,不同時辰適合不同的養生和治療方法。
- 命理學:命理學用地支時辰推算一個人的命運和運勢。
地支時辰對照表
延伸閲讀…
時辰(地支)與時刻對照
【常見問題習俗相關】時辰(時辰對照表、天干地支時辰
地支 | 時辰 | 時段 |
---|---|---|
子 | 子時 | 晚上11點到凌晨1點 |
醜 | 醜時 | 凌晨1點到3點 |
寅 | 寅時 | 凌晨3點到5點 |
卯 | 卯時 | 早上5點到7點 |
辰 | 辰時 | 早上7點到9點 |
巳 | 巳時 | 早上9點到11點 |
午 | 午時 | 中午11點到下午1點 |
未 | 未時 | 下午1點到3點 |
申 | 申時 | 下午3點到5點 |
酉 | 酉時 | 下午5點到7點 |
戌 | 戌時 | 下午7點到9點 |
亥 | 亥時 | 下午9點到晚上11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