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圜地方:上古中國宇宙觀的具體體現
在中國古代陰陽學説的深邃思想中,「天圜地方」的觀念展現了一種獨特的宇宙觀。


「天圜地方」的概念最早源於古人對天地的最初探索。他們認為蒼穹似覆蓋的斗笠,而大地宛若倒置的盤子,形成一個以人為中心、天體在外的宇宙圖式。
從西漢時期開始,「天圓地方」的思想便逐漸成形。《淮南子》中記載:「天道日圓,地道曰方。」而《周髀算經》則進一步闡釋:「圓出於規,方出於矩,天環矩以為圓,地合矩以為方,方屬地,圓屬天,天圓地方。」
這種將天地視為圓形與方形的宇宙觀,充分體現在中國傳統建築中。北京的天壇和地壇,遵循「天圜地方」的原則而建,前者呈圓形,象徵天,後者呈方形,象徵地。
天壇的設計尤為巧妙。其雙重垣牆形成內外壇,並以祈年殿、皇穹宇、圜丘等建築沿南北軸線排列。環繞壇牆的「天地牆」,形態上南圓北方,寓意「天圜地方」。
地壇則以方形外牆呼應天壇的圓形主題,同時營造出廣闊肅穆的氛圍,展現大地之寬廣和承載萬物的厚重。
「天圜地方」的觀念不僅影響了中國傳統建築,更滲透於其文化思維之中。古人相信天地有靈性,為求與天地溝通,他們將天壇建成圓形,而地壇則建成方形,以獲得天地庇佑。
這種宇宙觀在中國古代思想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它反映了古人對天地關係的獨特理解,並深刻影響了其文化信仰和生活方式。
天圓地方圖:古代中國對宇宙的認識
引言
自古以來,人們仰望星空,對宇宙的起源和結構展開無盡的想像。在古代中國,產生了獨特的天圓地方圖,反映了當時人們對宇宙的理解。
天圓地方圖的起源
天圓地方圖起源於先秦時期,在戰國《楚帛書》中首次出現。該圖認為天為圓形,覆蓋於方形的土地之上。這種理論可能是受到當時觀測到的天象影響,如日出日落、月升月落,以及季節變換。
天圓地方圖的結構
天圓地方圖由以下部分組成:
組成部分 | 描述 |
---|---|
天 | 半球形的穹頂,中心為北極星,周圍環繞著星辰。 |
地 | 正方形的平面,四角為四極,中央為中國。 |
天柱 | 支撐天的四根柱子,位於東西南北四個方向。 |
地軸 | 貫通天地,固定在北極星上,連接天和地。 |
天圓地方圖的象徵意義
天圓地方圖不僅是一種對宇宙的描述,還藴含著豐富的象徵意義:
- 天圓地方:代表天為陽、地為陰,反映了中國古代陰陽二元的哲學思想。
- 中心之國:地處天心的中國,被認為是世界的中心,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
- 天人合一:天圓地方圖將天和地聯繫在一起,體現了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的宇宙觀。
天圓地方圖的影響
天圓地方圖對中國古代思想和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政治:加強了君主權威,因為皇帝被視為天之子,代表天的意志。
- 宗教:成為道教和佛教等宗教宇宙論的基礎,影響了寺廟和祭祀制度的建築和佈局。
- 藝術:體現在繪畫、雕塑和建築中,如圓形的寺廟屋頂和正方形的城市格局。
後世發展
隨著科學的發展,天圓地方圖逐漸被地圓説取代。然而,它作為一種文化符號和歷史見證,至今仍在中華文化中流傳。
結論
天圓地方圖是古代中國人對宇宙的獨特認識,反映了他們豐富的想像力、哲學思想和文化傳統。它不僅開闊了人們對世界的視野,也成為中華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直到今天仍然具有文化和歷史意義。
延伸閲讀…
天圓地方(陰陽學説的一種體現)
南懷謹易經繫辭別講(一百二十一)天圓地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