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痛藥吃再多都沒效?天花板效應解密 | 天花板效應:為何止痛藥會失效 | 醫師沒説的止痛藥極限秘密

大家有冇聽過「天花板效應 藥物」呢個概念?簡單來講就係指某啲藥物嘅效果去到某個劑量後,就算再增加份量都唔會提升效果,反而可能增加副作用。呢個現象喺止痛藥使用上特別常見,尤其係鴉片類藥物,醫生開藥時都會特別注意呢點。

講到止痛藥,真係有好多學問。好似Nalbuphine呢種鴉片類藥物,佢嘅止痛效果就有一個明顯嘅天花板效應。當劑量達到某個程度(通常係30-60mg),再增加劑量都唔會更有效止痛。下面整理咗幾種常見止痛藥嘅天花板效應比較:

藥物名稱 天花板效應劑量 超過後可能副作用
Nalbuphine 30-60mg 噁心、頭暈
Codeine 60mg 便秘、嗜睡
Tramadol 400mg 癲癇風險增加
Morphine 無明顯天花板 呼吸抑制

臨床上遇到病人話止痛藥冇效,醫生唔會一味增加劑量,而會考慮轉換其他類型嘅藥物或者採用組合療法。例如癌症疼痛治療,經常會搭配非鴉片類止痛藥同輔助藥物,咁樣可以避免單一藥物嘅天花板效應,同時減少副作用。

其實唔單止止痛藥,其他類型嘅藥物都可能出現天花板效應。好似某啲抗憂鬱藥、降血壓藥都有類似特性。所以病人千祈唔好自己亂加藥,一定要同醫生商量。尤其係長期用藥嘅慢性病患者,定期回診調整用藥方案先至係最安全嘅做法。

天花板效應 藥物

什麼是天花板效應?藥物劑量增加也沒用?

大家有沒有遇過吃止痛藥時,明明已經吃到最大劑量,疼痛卻沒有繼續減輕的狀況?這就是所謂的「天花板效應」啦!簡單來說,當藥物達到某個濃度後,就算你再怎麼增加劑量,效果也不會再提升,就像碰到天花板一樣卡住了。這種現象在臨床上其實很常見,尤其是止痛藥、抗憂鬱藥這類藥物特別容易發生。

天花板效應背後的原理其實跟我們身體的受體有關。每種藥物作用的受體數量有限,當藥物濃度已經把受體都佔滿了,再多給藥也只是在血液裡閒晃,不會產生更多效果。而且更麻煩的是,劑量增加還可能帶來更多副作用,根本划不來啊!

藥物類型 常見天花板效應藥物 典型天花板劑量
止痛藥 普拿疼(撲熱息痛) 1000mg/次
NSAIDs 布洛芬 400mg/次
抗憂鬱藥 百憂解 20mg/日
安眠藥 史蒂諾斯 10mg/次

醫師在開藥時都會特別注意這個現象,所以千萬別自己亂加劑量喔!像有些人覺得止痛藥吃一顆沒用就吞兩顆,其實效果可能差不多,反而傷肝又傷腎。如果真的覺得藥效不夠,最好的辦法是回診跟醫生討論,看要不要換其他種類的藥物或搭配其他治療方式。畢竟每個人對藥物的反應都不一樣,專業的醫療建議才是最可靠的。

另外要提醒的是,有些藥物雖然單獨使用會碰到天花板效應,但跟其他藥物合併使用時效果可能會加成。比如說某些止痛藥搭配肌肉鬆弛劑,或是抗憂鬱藥合併心理治療,都能突破單一藥物的效果限制。這種組合療法在臨床上很常見,但一定要在醫師指導下進行,自己亂配藥可是很危險的!

為什麼止痛藥會遇到天花板效應?醫師告訴你

大家有沒有發現,有時候吃止痛藥吃到某個程度就沒效了?這種狀況就叫做「天花板效應」,簡單來說就是藥效到了一個頂點後,再怎麼加量也沒辦法更止痛。這其實跟我們身體的受體機制有關啦!就像你喝珍珠奶茶,第一杯超滿足,但喝到第三杯可能就膩了,身體對藥物的反應也是類似道理。

常見的止痛藥像是普拿疼這類的,它們主要作用在抑制前列腺素的生成。但問題是,身體的疼痛受體數量有限,當藥物把這些受體都佔滿了,就算你再多吃幾顆,效果也不會更好。這時候反而可能增加肝臟負擔,真的划不來餒!

止痛藥類型 作用機制 天花板效應出現原因
非類固醇消炎藥(NSAIDs) 抑制前列腺素合成 受體飽和後無法進一步作用
乙醯胺酚(普拿疼) 作用在中樞神經系統 代謝途徑達到飽和
鴉片類藥物 作用於鴉片受體 受體數量有限且會產生耐受性

特別要提醒大家的是,遇到天花板效應時千萬不要自己亂加藥量。有些阿伯阿嬤會覺得「啊沒效就多吃幾顆」,這樣真的母湯!因為每種藥物都有它的安全劑量上限,超過了反而會傷身體。像普拿疼一天最多就只能吃4000mg,再多吃就可能傷肝了。

另外,不同類型的止痛藥天花板效應出現的時機也不太一樣。比如說NSAIDs類的藥物,通常在達到最大建議劑量時就會遇到天花板效應;而鴉片類的則是會隨著使用時間拉長,身體產生耐受性後效果越來越差。這也就是為什麼長期疼痛的患者常常需要換藥或合併其他治療方式。

天花板效應 藥物

哪些人特別容易遇到藥物的天花板效應?這幾類族群要特別注意!

在台灣看病拿藥時,你有沒有遇過「吃再多也沒效果」的情況?這就是所謂的「天花板效應」,當藥物劑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後,效果就不會再提升,反而可能增加副作用。這種狀況在某些特定族群身上特別容易發生,今天就來聊聊哪些人需要特別留意。

首先就是長期服用止痛藥的慢性疼痛患者,像關節炎、偏頭痛這類病人。很多人在藥效變差時會自行加量,但像普拿疼這類藥物,一天超過4000mg不但不會更止痛,還可能傷肝。另外高血壓患者也要注意,特別是老人家,血壓藥加到某個劑量後,血壓數字可能就卡住不動了,這時候與其一直加藥,不如考慮換其他種類的降壓藥。

容易遇到天花板效應的族群 常見藥物類型 可能出現的狀況
慢性疼痛患者 非類固醇消炎藥、普拿疼 止痛效果停滯,肝腎負擔增加
高血壓患者 降壓藥 血壓降不下來,頭暈副作用加重
憂鬱症患者 抗憂鬱劑 情緒改善有限,嗜睡或腸胃不適
氣喘患者 支氣管擴張劑 呼吸困難緩解有限,手抖心悸

精神科用藥也是天花板效應的好發區,像抗憂鬱藥物SSRI類,通常4-6週才會見效,很多人覺得沒用就自己加量,但其實這類藥物超過標準劑量效果不一定更好,反而會讓副作用更明顯。還有氣喘患者常用的支氣管擴張劑,急性發作時噴太多反而可能讓心跳過快,這時候該做的是趕快就醫,不是一直狂噴藥。

最後要提醒的是代謝能力較差的人,像是肝功能不好的患者,或是65歲以上的長輩。因為身體代謝藥物的速度變慢,同樣劑量的藥物在體內濃度可能比年輕人高,更容易提早遇到天花板效應。這類族群用藥時更要謹記「低劑量開始,緩慢調整」的原則,千萬別自己當醫生亂加藥喔!

你會在2020年走大運嗎?

超詳細免費2020年生肖運程大分析

免費訂閱即時發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