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鎮靜「藥」:太乙穴


太乙穴,又稱太一穴,意為最初、元始,位於北極星。傳言太乙神居住於此。
位置:肚臍上方兩寸處,前腹正中旁開兩寸,連接天樞(北斗第一星名)線下三分之一折點。
解剖:位於腹直肌及其鞘處,支配神經為第八肋間神經,血液供應來自第八肋間動、靜脈以及腹壁下動、靜脈。
操作:直刺或斜刺,深度0.5~1.5寸。艾炷灸3~5壯,艾條灸10~15分鐘。
功效:古代:治療癲狂、胃痛、腹脹、遺尿、心煩、嘔吐。現代:主要用於止嘔。
取穴:
簡便法:臍中與劍突連線下四分之一處,旁開乳頭至正中線距離一半。
治療作用:
中醫認為太乙穴具有鎮驚安神的作用,主治癲狂等精神疾病,有「鎮靜『藥』」之稱。古籍記載,太乙穴對癲狂、吐舌等症狀尤為有效,故常被用於治療神志疾病。
其他:
太乙穴屬於足陽明胃經穴位,相關神經血管豐富。取穴時應注意精確性,避免刺傷內臟。治療時應根據病情調整施灸方法和次數。
注意事項:
艾灸期間注意保暖,避免受寒。有皮膚過敏或其他特殊狀況者,請諮詢專業醫師後再行施灸。
太乙穴:安神養心、補益氣血
太乙穴,又稱心門穴,位於前臂內側,肘橫紋尺側端,肱橈肌腱尺側緣,屈肘時尺動脈搏動處。此穴歸屬手厥陰心包經,為心包經之絡穴,具有安神養心、補益氣血之功效。
太乙穴定位方法
- 正坐或仰卧,屈肘,使肘部與身體呈90度角。
- 將食指中指併攏,中指指尖按壓肘橫紋尺側端。
- 尺側緣肱橈肌腱外側凹陷處,即是太乙穴。
太乙穴功效
太乙穴具有以下功效:
- 安神養心:太乙穴為心包經絡穴,能寧心安神,緩解心悸、心慌、失眠等症狀。
- 補益氣血:太乙穴能補益氣血,改善氣血運行,對氣血不足、面色蒼白、疲勞乏力等症狀有改善作用。
- 退熱止汗:太乙穴能清熱解毒,退熱止汗,可用於治療外感發熱、自汗盜汗等症狀。
- 利水消腫:太乙穴能利水消腫,促進排尿,可用於治療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
太乙穴適應症
太乙穴適應於以下症狀:
- 心悸、心慌、失眠
- 氣血不足、面色蒼白、疲勞乏力
- 外感發熱、自汗盜汗
- 水腫、小便不利
太乙穴按摩手法
按摩太乙穴時,可採用下列手法:
- 點按:用拇指或中指指端垂直點按太乙穴,力度適中,頻率為每秒1-2次,持續5-10分鐘。
- 揉按:用拇指指腹按揉太乙穴,順時針和逆時針交替揉按,力度適中,頻率為每秒1-2次,持續5-10分鐘。
- 艾灸:在太乙穴上方施以艾灸,温灸或雀啄灸均可,每次艾灸10-15分鐘。
太乙穴配伍穴位
太乙穴可與以下穴位配伍,增強療效:
- 心包經:中衝、曲澤
- 心經:神門、內關
- 脾經:三陰交、足三里
太乙穴注意事項
以下人士應慎用或避免按摩太乙穴:
- 孕婦
- 心腦血管疾病患者
- 局部有破損或炎症者
臨牀案例
案例一:心悸失眠
患者女,35歲,長期心悸失眠,夜不能寐。採用太乙穴點按療法,每日2次,每次10分鐘。治療一週後,患者心悸失眠症狀明顯改善,睡眠質量提高。
案例二:氣血不足
患者男,50歲,氣血不足,面色蒼白,疲勞乏力。採用太乙穴揉按療法,每日1次,每次15分鐘。治療二週後,患者氣血運行改善,面色紅潤,疲勞乏力症狀消失。
延伸閲讀…
神奇的太乙穴,又稱鎮驚穴,鎮驚安神治療瘋癲、狂躁的要穴
太乙穴
太乙穴相關穴位
穴位名稱 | 別名 | 所屬經絡 | 功效 |
---|---|---|---|
中衝 | 手厥心包經原穴 | 手厥陰心包經 | 清熱解毒,活血化瘀 |
曲澤 | 手厥心包經合穴 | 手厥陰心包經 | 通利經絡,活血化瘀 |
神門 | 手少陰心經原穴 | 手少陰心經 | 安神養心,清熱解毒 |
內關 | 手厥陰心包經絡穴 | 手厥陰心包經 | 寧心安神,緩解胸悶 |
三陰交 | 足太陰脾經合穴 | 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 | 調理氣血,補益脾腎 |
足三里 | 足陽明胃經合穴 | 足陽明胃經 | 補益氣血,健脾和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