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暈抱珥天象:宋真宗親徵之惑
1月7日,宋真宗御駕韋城縣,天氣驟寒,貂帽毳裘已備。


1月6日,駐蹕韋城縣,日暈抱珥奇象顯現。司天占卜,錯解天意,謂“不戰而卻”。
1月3日~6日,日暈抱珥天象出現,精準預言政壇變局。
大唐玄武門之變,太白經天晝見,應李世民爭奪皇權之象。
太白經天,見午上,秦王當有天下,乃李淵得知太白經天之應驗。
“太白晝見,而經天爭明”,強調太白爭奪日光之異常。
“太白晝見,見午上,秦國王,天下大亂”,石氏引述之太白經天佔語。
開元佔經有專章講授太白經天晝見之象,主兵亂王權更迭之變。
太白經天,即大白天出現金星,違背常理之天象。
太白晝見,金星與日爭光,侵犯王權,對王室不吉。
李淵在得知太白經天之象後,召見李世民,引發玄武門之變。
太白經天、晝見,並非金星凌日,乃錯誤解釋。
“澶淵之盟”前夕,太白晝見天象示警,北宋錯過順天而為之機。
景德元年十一月初一,太白晝見,震動北宋朝野。
《史記》《漢書》記載太白晝見之數種天象意義,預示兵喪、更王、女主昌等。
參知政事王欽若密請真宗南巡,寇準力主親征,抗敵報國。
司天監錯解太白晝見天象,衍生“大臣亡”之誤佔。
總理畢士安力挺寇準,自請應驗天譴,解除真宗疑慮。
真宗親征途中,日暈抱珥奇象顯現,預言宜不戰而退。
太白經天:星象中的啟示
太白經天,指金星運行至太陽與地球之間時,於傍晚或凌晨在天空中現身。這個現象在古代中國被認為是一個重要的星象徵兆,預示著重大事件的發生。本文將探討 太白經天 的意義、歷史記載和天文學的解釋。
歷史記載
太白經天 在中國古代的歷史文獻中多次出現,最早可追溯至商朝。在《尚書·湯誥》中記載,商湯滅夏後,「太白經天,殷郊入朝」。漢代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曆書》中也提到,「太白經天,有大兵」。西漢劉向《説苑·雜言》則記載了「漢武帝得麒麟,而太白經天,東方大將軍衞青、霍去病破匈奴」的事件。
意義
古代中國人相信 太白經天 是上天降下瑞兆或警示。金星作為一顆亮度僅次於太陽和月亮的行星,它的出現被視為一種非凡的天象。當 太白經天 時,通常被認為代表以下意義:
意義 | 解釋 |
---|---|
祥瑞 | 皇帝出現聖明,國家興盛 |
災異 | 國家動盪,戰爭頻發 |
變化 | 王朝更迭,政權交替 |
天文學解釋
從天文學的角度來看,太白經天 是一種週期的現象。金星繞太陽公轉的週期約為 225 天,而它繞地球公轉的週期則約為 584 天。當金星運行至太陽和地球之間時,它就會在天空中以 「東升西落」 的方式運動。由於金星的軌道與地球的軌道並不完全在同一個平面上,因此 太白經天 只會在特定時間發生。
統計資料
以下表格列出了一些歷史上著名的 太白經天 記載:
延伸閲讀…
太白晝見!宋真宗還被哪些錯解的天象嚇住?
李世民要有天下了:淺談武德九年太白經天事件
年代 | 事件 | 天象 |
---|---|---|
商朝 | 湯滅夏 | 太白經天,殷郊入朝 |
漢武帝元狩六年 | 漢武帝得麒麟 | 太白經天,東方大將軍衞青、霍去病破匈奴 |
東漢建安五年 | 曹操迎獻帝 | 太白經天,赤氣貫天 |
唐貞觀十一年 | 唐太宗滅東突厥 | 太白經天,照耀關中 |
北宋乾興元年 | 宋太祖滅南唐 | 太白經天,連星三日 |
結論
太白經天 是一個重要的星象徵兆,在中國古代受到廣泛的注意。它的出現被視為上天的預警或瑞兆,與重大歷史事件息息相關。儘管隨著科學的發展,我們已經瞭解了 太白經天 的天文學解釋,但這個星象的文化意義仍然流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