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初子午線:地理中的重要基準線
[本初子午線(簡稱:0°經線),亦稱格林威治子午線或本初經線,是一條穿越英國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經線(又稱子午線)]。本初子午線將地球分為東經(簡稱:E)和西經(簡稱:W),在 180 度處相交。


本初子午線連接了地球的南北兩極,橫跨了英國、法國、西班牙、阿爾及利亞、馬利、布吉納法索、多哥和迦納等八個國家。除了定義經度外,格林威治子午線曾被用作世界時間標準。理論上,格林尼治標準時間的正午是指太陽通過格林威治子午線的時間。然而,由於地球自轉速度的的不規則性,世界標準時間基準現已由世界協調時間(簡稱:UTC)取代。
與赤道作為緯度起點(由地球自轉軸決定)不同,理論上任何一條經線都可以作為本初子午線。因此,在歷史和政治上,不同的國家甚至不同的航海系統都有自己獨特的「本初子午線」。後來,英國的全球擴張促使對統一經線的需求日益增加。1851 年,皇家天文學家艾理爵士(Sir George Airy)在格林威治天文台設置了中星儀,並將其確定為格林威治子午線。考慮到當時大多數船隻已使用這條子午線作為參考線,22 個國家在 1884 年於美國華盛頓特區舉行的國際子午線會議上投票同意正式將其定為經度的起點。
國際準則的建立與法國的抗拒
格林威治子午線的國際化標誌著它不再專屬於英國。然而,這項變動並不取決於政府的決策。值得注意的是,來自 25 個國家共 41 位代表參加了國際子午線會議,但在投票時,法國代表棄權。因此,在 1911 年之前,法國仍使用巴黎子午線作為經度起點。後來,法國逐漸接受了格林威治子午線。
其他參考子午線
格林威治子午線並非唯一的參考子午線。歷史上和現代都有其他經線用於定義經度起點,如:
子午線 | 起點 | 備註 |
---|---|---|
巴黎子午線 | 巴黎 | 19 世紀法國使用的經度起點 |
華盛頓子午線 | 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 | 美國使用過一段時間的經度起點 |
普爾科沃子午線 | 聖彼得堡 | 俄羅斯使用過的經度起點 |
子午線意思:經緯度系統中的南北向參考線
子午線,又稱經線,是經緯度系統中與地球自轉軸平行的虛擬半圓,用於定位東西向。在地球儀或地圖上,子午線通常表示為垂直的直線,從地球南北兩極連接,並標示有經度值。
子午線的定義和概念
特點 | 定義 | 意義 |
---|---|---|
定義 | 地球自轉軸平行的半圓 | 與地球自轉軸平行的想像線,用於定位東西向 |
起點和終點 | 北極和南極 | 地球自轉軸的兩端 |
間距 | 相鄰子午線之間的距離 | 經度差為 1 度的子午線之間的距離約為 111 千米 |
數量 | 無限 | 理論上每個經度都對應一條子午線 |
標示方式 | 經度值 | 通常標示為東經或西經,從 0 度經線(本初子午線)向東西兩側遞增 |
子午線的功能和應用
子午線最主要的用途是與緯線共同組成經緯度系統,用於確定地球表面上任何點的具體位置。除此之外,子午線在實踐中還有以下用途:
子午線 | 經度 | 意義 |
---|---|---|
本初子午線 | 0 度 | 起算經度的參考子午線,位於英國格林威治天文台 |
180 度子午線 | 180 度 | 本初子午線對側的另一條重要子午線,標示西東半球的分界線 |
熱帶子午線 | 北緯 23.5 度、南緯 23.5 度 | 熱帶與温帶的分界線,陽光直射點最北或最南的位置 |
北極圈子午線 | 北緯 66.5 度 | 北極圈與温帶的分界線,一年中有極晝極夜現象 |
南極圈子午線 | 南緯 66.5 度 | 南極圈與温帶的分界線,一年中有極晝極夜現象 |